近日,河北藁城市常安镇永安村的村民发现,多年来在农村信用社代办点存的钱不翼而飞了,代办点工作人员张风绵也联系不上了。当地北楼信用社证实,村民们手中的存款凭条全是假的,张风绵经营的信用社代办点也是假的。警方透露,此案涉及500多户村民,金额超过2000万元。
以信用社的名义开一个假代办点,轻松骗取村民存款,张风绵一干就是11年,如果不是投资失败导致无法兑付,不知道还要开到什么时候,给村民造成多大损失。
如此胆大之人不止一个。2015年,由于做生意筹不到钱,山东的张某干脆在村里开了一家“建设银行”;2016年,为了有更多资金买货和放贷,江苏的崔某将村里的小卖部打造成“银行网点”……诸多案例表明,农村已成为山寨银行的重灾区,各种假冒的“金融服务站”“信用社代办点”“经济合作社”也许仍在非法揽储,并且随时准备跑路。其背后的真问题是:一方面,农民的金融常识欠缺,很多留守老人缺乏对金融机构的鉴别能力;另一方面,与城市不同,农村是熟人社会,看到工作人员都是本村的,已经打了多年交道,就不自觉地产生了信任感。另外,农村金融网点欠缺,农民往往没有选择,更没有“李逵”在身边震慑“李鬼”,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如果不是资金链断裂导致兑付危机,也许至今警方都不会介入其中,那么“亡羊补牢”应在何处发力呢?村委会和被冒名的信用社显然难辞其咎,前者有义务避免村民在家门口上当受骗,后者应当爱惜自己的“羽毛”,两者恐怕都有失察失职的责任。此外,我们还应当完善农村金融网点的布局,并加强对村民防范金融风险的宣传教育,避免他们陷入山寨银行和非法集资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