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新媒体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报新媒体全方位报道辩论大赛
上周本报最受关注微新闻公布
“焦作女性”升至第十位
焦作地区政务微信排行榜
解决农民工欠薪 在拷问社会良知
关注小区私设地锁困局
落实扶贫政策不能“撒芝麻盐”
假慈悲
“美丽焦作随手拍”邀您记录精彩瞬间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11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落实扶贫政策不能“撒芝麻盐”
□吕梦琦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当前,各地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许多贫困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记者采访发现,仍有一些贫困村在落实扶贫政策时“撒芝麻盐”,致使精准扶贫的政策效力被大大稀释。

  记者在山西的一个贫困村遇到这样一件事。去年村里用扶贫资金买了一批扶贫羊,本打算分给贫困户,让他们养羊脱贫。但村干部生怕分配不公引发矛盾,干脆全村每人分一只,剩下的又6人合分一只。结果仅大半年时间,这些羊就被村民们卖了一多半,没起到预期扶贫效果。

  当地扶贫干部则对此见惯不怪,表示“这在基层并不新鲜,不这样搞村里矛盾太大,弄不好政策会推行不下去”。为了把政策推行下去,就“撒芝麻盐”,让全村不分贫富地吃大锅饭。如此这般政策倒是推行下去了,效果何在?

  这些干部看似在认真执行政策,其实是某种程度上的推卸责任。类似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在一些贫困村,各项脱贫政策逐一落实,但贫困户的帽子就是摘不掉。问题不是出在农民身上,而是出在基层干部的状态和作风上。正是因为少数基层干部怕惹麻烦、闹矛盾、怕被群众举报,精准扶贫好搞就搞,不好搞就变通、逃避。这种作风和方法不改变,不仅会使精准扶贫的效果大打折扣,还会让贫困群众对好政策心生误解。

  政策有刚性,执行绝不能搞变通。当前,多数基层干部不辞辛苦,千方百计为群众脱贫奋力攻坚;很多贫困村严格把扶贫资金花在贫困户身上,并没有引起多大矛盾,更没有出现政策执行不下去。相比“撒芝麻盐”的做法,这才应该成为精准扶贫的主流。

  精准扶贫事关2020年全国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容不得半点马虎。基层干部既然知道精准扶贫的“绊脚石”在哪儿,就该迎难而上,坚决“清障”。当前,尤其需要从干部状态和作风抓起,建立一支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善啃“硬骨头”的基层扶贫队伍。对那些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应坚决予以问责,让精准扶贫的压力真正转化为基层干部的动力,充分发挥出脱贫攻坚的“领头雁”作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