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编选一套个人文集,且能付梓出版,配以精美素雅的装帖设计和上乘的印刷质量,无疑是个美好的愿望和目标。我欣喜地告诉朋友们,这个连我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今年6月终于实现了我的夙愿。
前不久适逢我的生日,感慨良多,随手草吟一首小诗,刊发于地方报纸副刊。诗曰:
岁月不居花甲度
世事如烟笔墨抒
人生奋斗无穷期
未经伏枥余勇贾
这几句诗抒发了我数十年的无限情感,引起了我对过往生活工作学习的思情,也流露出我即将步入老年之后的志向与追求。更多的则是我对拙著的梳理和总结。单是书名,就颇为煞费一番心思。一时不知起什么名字好。目下流行的有选集、文存、书稿、文稿、文录、自选集、作品集等不一而足。或以居住地,或以其他寓意命名。为此反复推敲琢磨、犹豫之时,与同道文友、编辑学家蔡瑛先生商榷,径直取《杨家卿文集》,既通俗易懂,又不论大人物还是普通百姓,皆可用也。
《文集》凡七卷,155万字,内容大体分为四大类。第一、二卷为“学林管见”,收录了我1979年考上大学以来至今年6月的主要理论文章69篇。时间溯远而近,从中窥见我学习工作思考的脉络以及在理论、文学素养方面的渐进。每篇文末标注有写作或发表刊物名称的时间,也可视为我“在改革的大道上前行”。第三、四、五卷分别为《执政党建设热点问题研究》《党建研究十题》和《群众路线纵横谈》3部专著,可作为我“在理论的殿堂内求索”的果实。文论和专著,占有5卷的分量,是《文集》的重头戏。部分论文和专著被国内主流媒体评介或转载,并且产生过良好的社会效应。如《党建研究十题》被河南省委组织部推荐到中组部参加全国党员教育优秀教材评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及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网站予以转发。《群众路线纵横谈》一书,被评为河南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通俗理论读物奖,还被选为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和全省农家书屋工程推荐书目,而且是河南人民出版社组织专家面向全国数百家出版单位公开遴选招标的,醒目的标识印在封面,5次再版数万册,社会反响可以说是广泛积极的,也是我暗自庆幸的。第六卷为“历史钩沉”,这些资料是我自青年时代就下了功夫,悉心收集整理的。对故乡诞生的一位叱咤三国的风云人物——晋宣帝司马懿和一代伟人毛泽东与怀川大地的有关史实考究及人文掌故,可谓情有独钟。从中觉察到我“在历史的隧道里寻思”的脚步。第七卷为“杂笔摭拾”,这是我在公余写作的散文、随笔、报告文学、诗词等部分文学作品,伴随我多年的业余爱好,也能看出我“在岁月的年轮中奋斗”的足迹。
不无自豪地说,这套《文集》的出版,汇集了本人数十年洒下的汗水及研究之成。既是我对国家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的简要回顾,也是我向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年呈现的一份微薄礼物,反映出我个人数十年的不懈奋斗与追求。
《文集》涉略到国家、地方、个人等多个层面。有理论探究,有社会洞见,有历史考证,有文学人性,试图昭示一种忧思、哲思、沉思、苦思、乐思的心路历程和人文主义情怀,尝试用不同的文体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极力为人民大众鼓与呼,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贡献微不足道之力。
《文集》含有文史哲的意韵和风骨,这也是我的爱好和努力作为。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句俗语叫“文史不分家”。古人讲的文史里其实包涵了哲学,不过当时叫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之类,所以不只是文史二者不分家,应该说文史哲都不分家。文学、历史学、哲学,正是中国传统文科的三大学科。我理解所谓文史哲通晓,是指一个人的文采、才华、想象力等与文史知识、学养、功底、治学态度及思想、见地、智慧、立场等,都要具备才行。古代说的“才学兼备”,清朝桐城派写文章提倡“义理考据辞章相结合”,讲的都是一个道理。近些年来,由于中学教育分科太早,大学院系壁垒森严,加之从业人员过于急功近利、浮躁世故,因此造成文史哲断裂,或缺文采,或缺学问,或缺见识,难怪社会科学工作者呼吁大学问家少了。所发这些言论,只是想把这几十年来我牺牲节假日挑灯夜战,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未敢稍许懈怠、虚度时光,在向好、向上、向善的路上感悟的点滴,向朋友们作一如实交代,还想在余生的下一个里程有所进步。
尚需向大家说明的是,我的每部书稿几乎都是国内有名有望的大家泰斗作的序言,至少说明一点我在他们心里的认可度。不然,他们也不会轻举妄动浪费笔墨的。这套《文集》还得到不少全国知名社科专家学者的题词赞誉,这里就不多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