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怀川人物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真情化解百家怨
快件送上楼 垃圾带下楼
特权思想是一杆会伤人的“枪”
精准扶贫,“走形”更要“走心”
世相漫画
公 告
焦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中站分局门面房租赁权拍卖公告
遗失声明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 年11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真情化解百家怨
——记“时代丰碑”焦作英模人物、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李玉香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李玉香在审理案件。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
 
   

  核心提示

  在我市中级人民法院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法庭。在这里,没有诉讼人、被诉讼人,只有父母、儿女、夫妻、公婆;在这里,即将分道扬镳的夫妻破镜重圆,多年互不往来的兄弟重归于好,一向关系僵持的母子相拥而泣……

  这就是以法官李玉香名字命名的家事审判工作室。与其说这里是“家事法庭”,倒不如说这是一个用爱温暖当事人、用理梳理琐碎事、用情化解心中怨的“家事调解站”。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李玉香家庭审判工作室,探寻人们口中的温情法官和那个温馨的“家事调解站”。

  有一种审理叫“剥茧抽丝”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法官大多不苟言笑、表情严肃。但是,记者面前的李玉香待人和气、说话风趣,没有一丝“铁面法官”的样子,反而更像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邻家大姐。

  李玉香1965年出生在我市一个普通农家,兄妹七人中,她排行老六。“小时候家里生活艰苦,割麦子、掰玉米、拾煤渣……这些活便是我儿时的‘游戏’。不过现在看来,多亏了当初的艰苦生活,才让我懂得体恤民情,在法律的天平上能够站在百姓角度思考问题。”李玉香说。

  1987年,李玉香从河南省政法干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到审判员、副庭长,不知不觉中李玉香已经工作了29个年头。29年来,经她主办审理的案件达3000多件,平均每年受理各类民商案件100多件,结案率达97.5%。

  办案多,结案快,且所办案件件件都能经得起历史考验。29年来,李玉香审理的案件无涉诉信访,无违法违纪,没有一起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当事人双方均服判息诉,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案结事好。这样的成绩不仅在全省法院系统绝无仅有,在全国法律系统也不多见。

  2012年,李玉香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优秀法官。2015年,她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法官。然而,各种荣誉的背后,却是李玉香为了梳理案情一趟趟深入现场走访当事人的足迹,是埋头分析卷宗的一个个不眠之夜。

  严谨、细心,是李玉香工作的一大特点。这一点从阅读卷宗上可见一斑。29年来,每一份经手的卷宗,李玉香都要反复琢磨、读懂读透,从每一处细节寻找案件症结所在。她不仅要从卷宗中弄清当事人的陈诉、请求、证据,还要分析当事人的动机、心态、性格等。

  卢老汉为其女儿起诉市卫生材料厂劳动争议一案,是一起因三尺纱布惹出的长达10年的诉讼,仅判决书就下达了28份。“既然案件交到我手上,我就一定要弄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李玉香暗下决心。

  为了看懂卷宗,她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整整4天,用蝇头小字在5张纸的

  正反两面,密密麻麻写下每一份判决书的发生时间、判决结果、卷宗盘根错节的关系、案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从28份卷宗中,李玉香读出了卢老汉10年上诉只是为女儿争口气的初衷,读出了10年漫漫诉讼路上卢老汉付出的艰辛与经受的磨难。了解这些细节后,李玉香有的放矢,采用冷处理加耐心疏导的方式,最终化解了卢老汉沉积已久的怨气。

  有一种结案叫“温情化解”

  “在法庭上,只要证据确凿,法官就可以进行判决。很多民事纠纷判决书易下,但一纸判决却能将母子、婆媳、夫妻等用亲情维系的关系彻底割裂。”李玉香说。所以,李玉香一直秉承民事案件“能调则调,绝不一判了之”的原则开展工作。

  2011年6月,赵某指责丈夫有外遇,与其闹离婚。在基层法院一审过程中,赵某情绪激动,对丈夫破口大骂,坚持要求离婚。丈夫一气之下便在法庭上高喊“离就离”。就这样,基层法院一审判定二人离婚。但事实上,丈夫在外根本没有外遇,冷静后认为这样离婚很不负责任,于是便上诉到市中级人民法院。

  接到案件的李玉香出于对这个家庭的考虑,没有简单根据一审提供的证据进行判决,而是到当事人所在的村子了解情况。当得知他俩青梅竹马,白手起家置下数十万元的家业,是一对患难夫妻时,李玉香心里有了数儿。“夫妻之间并没有原则性大问题,矛盾都来自生活细节。”李玉香认为。

  于是,李玉香一方面给男方讲妻子持家的不容易,另一方面给女方列举草率离婚的种种危害,看到两人态度有所动摇之时,她又适时接回他们在外地上学的儿子,让一家人团聚。

  历时5个多月,李玉香用换位思考法、例证法、亲情感化法,最终让夫妻二人摒弃前嫌,重归于好。走出审判室的赵某泪流满面地握着李玉香的手说:“感谢你挽救了我的家庭。”

  把当事人当成自己的朋友、家人一样对待,是李玉香工作的另一大特点。

  在刘氏兄弟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诉讼案中,刘家老三因母亲分家产不均,拒绝赡养。老母亲伤心欲绝,即使患癌住院期间,也不愿让老三探望。刘家老二、老三俩兄弟更如仇人一样,一见面便恶语相向。

  为缓和兄弟关系,抚平母子心中的伤痕,李玉香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一有空就找兄弟俩谈心,到医院看望老人,就像老人的女儿一样为兄弟俩树榜样。一次,老人病痛需要止痛药杜冷丁,可所住医院没有这种药。李玉香得知后,下班后冒着暴雨为老人寻药,并连夜把买到的药送到老人病床前。

  一个非亲非故的法官,一个同样上有老下有小的女人,能像女儿一样善待别人的母亲……渐渐地,刘氏兄弟对母亲的态度转变了,兄弟之间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也开始缓和。最终,他们修复了感情伤口,争相把母亲接到自己家住。

  有一种法庭叫“调解驿站”

  淡蓝色的走廊里摆放着绿色植物,工作室里悬挂的粉色窗帘平添了几分温馨,宣传板上书写着“家和万事兴,邻里一家亲”的话语……这里就是今年春季成立的李玉香家事审判工作室。

  “这是儿童房,当一些离婚案件涉及争夺孩子抚养权问题时,我们会让

  孩子和父母同时待在这个儿童房里。通过墙上这个单面镜,工作人员可以从外面观察到孩子对父母哪一方更亲近,以此协助审判工作。”李玉香介绍。

  “这是心理咨询室,针对一些思想偏执的当事人,我们会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李玉香说,“家事审判不是简单的你输我赢,也不是黑白分明的谁对谁错。很多家事案件都是因当事人之间交流不到位,一气之下对簿公堂的结果。他们之间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相濡以沫的友情,所以应该用感化教育的方式处理此类案件。”

  基于这种认识,李玉香家事审判工作室更注重体现亲情的细节。她有意淡化诉讼人、被诉讼人的法律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多用父亲、母亲、丈夫、妻子这些关系称谓。的确,记者在这里没有看到法庭上惯用的“原告”“被告”牌子,映入眼帘的却是“丈夫”“妻子”“父亲”“儿子”之类的桌牌。

  “有些当事人来法庭时还怒气冲冲、恶语相向,但当他们坐到这些桌牌前时,态度便缓和了许多,很多之前棘手的案件莫名变得简单起来。”李玉香说。

  如今,李玉香每天不是奔波在调查证据、了解案情的路上,就是忙碌在家事审判工作室里。有时候,她一天要开庭审理两三起案件。“虽然已经50岁出头了,但感觉浑身仍有使不完的劲儿,真像歌里唱的那样‘向天再借500年’,让我有更多时间为更多的家庭排忧解难。”李玉香说,家庭审判工作室挂牌成立后,这种创新性的工作方式更使她坚定了做好审理家事案件的信心。

  本报记者 陈作华 见习记者 赵 娟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