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军医风采丨焦作车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位“医二代”的选择与坚守
信心源于品牌和质量
上汽大众辉昂 焦作上市
我们是焦作日报社车展的忠实参展商
把准方向才能把握未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 年11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医二代”的选择与坚守
——记第九十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二区主任张鹏
作者: 本报记者 朱传胜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神经内科二区主任张鹏(左三)在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 本报记者 朱传胜 摄
 
   

  因为当医生太苦、太累,不少医生的子女都不想再从事父辈这个十分高尚的职业。作为“医二代”,第九十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二区主任张鹏从小就感受当医生的忙碌与苦累。尽管如此,长大后的他,还是主动追寻着父母的足迹,选择了救死扶伤的从医之路。直到如今,他依然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为医学,他奉献了青春

  1974年出生的张鹏,是在郑州上的中小学。当时,同是军医的父母都在郑州一家部队医院工作。对于当医生的父母有多忙,他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小时候,经常见不到父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少父母陪着孩子到公园划船,我也希望父母能陪我去划船游玩。可是,就连这一个小小的要求,父母却一拖再拖,直到两年后,父母才了了我的心愿,两人挤出时间凑到一起,陪我到公园划了一次船。而这,成为我儿时最为开心的事情!”在张鹏的办公室,他向记者深情地娓娓道来,“那时我就想,医生这个职业真不好,以后绝对不能干!”

  由于父母忙,每天放学后,他都要到医院去写作业。由于经常去病房,他见到不少患者在医生的诊治下,生命被挽救、病痛被解除。当时,在患者及家属眼里,流露出全是对医生感激的目光。于是,张鹏不再对医生这个职业有偏见,反而感觉医生这一职业很神奇,能帮患者解决很多问题。慢慢地,他对父母从事医生这一职业,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上高中时,他在焦作一中完成学业。当时,他的父母已调到第九十一中心医院工作。在报考高考志愿时,他决定子承父业,报考军校,学习医学专业,以后也当一名军医。“作为男儿,都向往军营,实现军人梦。同时,我深受父母的影响,对白大褂情有独钟。报考军校医学专业,让我一下子实现两个梦想,既能献身国防,又能救死扶伤。”张鹏颇为自豪地说。

  苦心人,天不负。当年,张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第四军医大学,圆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在大学本科五年里,目标坚定的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医学知识,尽快掌握医学本领。毕业分配时,他本来有机会到郑州一家部队医院。可是,他放弃大城市良好的工作机会,来到第九十一中心医院,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张鹏深情地说,“小时候,与父母很少在一起。父母年老了,我不想再分开生活,希望能陪在父母身边,以尽孝道。”

  1998年,张鹏分配到第九十一中心医院工作,并选择神经内科作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进入医院工作几年后,我突然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张鹏说,“从那时起,我内心萌发一个念头:我要考研,要向医学的高峰攀登。”一边忙工作,一边忙考研,这对于张鹏来说是一个考验。何况,当时他已经成家,并且有自己的孩子。在得到爱人的理解后,张鹏将内心的想法付诸行动。白天,他到医院踏实工作;夜晚,他捧书苦读。

  有付出就有回报。2006年,他终于圆了医学硕士梦。当年,他被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录取,学习神经内科学专业。而他的导师,则是享誉全军乃至全国的神经内科学知名专家赵忠新教授。名师出高徒。8年在医院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医学困惑和难题,在名师的指点下,逐一得到解决,业务技能得到快速提高。

  大脑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人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约有上万亿的突触连接,形成了迷宫般的网络连接。每个神经元包含有数百万的蛋白质,执行不同的功能。为了继续探索大脑迷宫,张鹏在家人的支持下,又报考了博士。张鹏刻苦钻研、潜心苦读,遨游在医学的知识海洋中。从硕士到博士,他一连上了6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对患者,他心存感激

  前不久,一位患者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前来该科就医。经颈部血管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病因一目了然——患者颈动脉狭窄达到80%。如果不及时手术,患者的病情随时可能加重导致残疾甚至危及生命。随即,张鹏运用神经介入技术,将一根支架通过导管,沿着动脉的通道,小心翼翼地送到颈动脉内。随着释放的支架像降落伞般缓缓撑开,狭窄的血管管腔慢慢地张开,恢复了血流。很快,这名患者左侧肢体无力的症状完全消失了。

  在张鹏看来,对于医学的探索,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更是在工作实践中。作为循症医学,医生和护士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患者的支持与配合。“没事的,您继续!”在神经介入的手术台上,张鹏看到患者忍受穿刺带来的疼痛,竟然还对医生进行安慰,这让他十分感动。“我们科刚来的护士,为年老的患者进行扎针或静脉穿刺时,一次失败后,患者反而安慰护士,让她们不要紧张,再来一次。每当我听护士说这些患者对她们的工作给予理解与支持时,我心中都会涌起对患者的感激之情。”张鹏说,“医生和护士熟练的操作并不是天生就会的,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是来自于患者的理解与支持。”

  对于患者的理解与支持,张鹏回报的是爱心与关怀。对每一位患者,他都会认真诊治,耐心地解答他们的问题。为了解除患者的病痛,他甘愿冒着对自己身体辐射的风险,披挂沉重的铅衣上阵,为患者进行神经介入手术治疗。

  “小时候,母亲为了患者,在家里用自己的锅给患者炒面。当时,我还不理解。当自己真正选择医生这一职业后,才真正理解医生对患者都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张鹏说。

  对于患者,张鹏何尝不是呢?刚入职时,一位外地来焦打工的患者,因患脑血管重症被送进医院,他是这位患者的主管医生。虽然经过几天的抢救,但是这位患者因病重还是离开了人世。但是,这位患者抢救时欠下一笔不小的费用。为了能催缴上这笔费用,张鹏按照地址找到这位患者亲属时,竟然发现其亲属所住的地方家徒四壁,唯一的电器竟然是一台破旧的收音机。此时的他,不仅没有向亲属催要医疗费,反而问起患者的亲属是否还需要帮助。最后,张鹏拿出自己的工资抵了这位患者所欠下的医疗费用。

  老百姓看病不易,张鹏是深有体会的。有一次,一位患者陪护家属,到吃饭时,给患者买了一碗热饭。而陪护的家属自己却从一个袋子里掏出干梆梆的馒头,泡着热水,就着从家里带来的酱吃。此时,到病房查房的他看到这一幕,不由地感到心酸。因此,在为患者诊治病情时,他总是替患者着想,为患者节省每一分看病钱。只要找他看过病的患者,都打心眼儿里感谢他。因此,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作为医生,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张鹏说,“让患者花小钱看大病,患者才能信任医生,才能搞好医患关系。”

  带团队,他甘为人梯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作为科室主任,张鹏在自己不断攀爬技术高峰的同时,还注重人才的传、帮、带工作。为了培养科室医生,他毫无保留地传授医术。他不但严格要求年轻的医务人员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还无私地把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传授给他们,热情地指导他们,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为了让科室里的医生得到快速成长,他在一些手术上也学会放手,让年轻医生当主刀,他则站在旁边当助手,指导年轻医生顺利做完手术。“对于年轻医生来说,给他们成功的机会,比什么都重要。”张鹏说,“在不少行当,都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但医学技术不能保守,需要后来者居上。只有这样,医学事业才能发展。”

  张鹏深知,一名年轻的医生,是不可能把神经内科所有专业知识全部掌握。于是,他搭建一个平台,把科室医生分成几个小组,将技术特点不同的医生进行分类,并明确他们的技术发展方向,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独当一面。

  脑血管病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的常见病,相对于传统手术治疗,神经介入治疗有着创伤小、并发症少以及治疗时间短等明显优势。在他的培养指导下,该科医生刚书成迅速成长起来,并担任该科神经介入诊疗组组长。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在我市尚属一块新的医学领域,它横跨精神科与神经内科两大学科之间,需要医者同时具备两大专业的临床诊疗经验。张鹏审时度势,将该科医生朱小占重点培养,在我市率先开展这项特色的诊疗技术,系统地为我市患者进行专业诊治。

  头晕,是仅次于疼痛和发热的第三大临床症状。据调查,普通人中有30%曾经历过头晕,其中有25%被确诊为眩晕。为了对付这一顽症,在张鹏的支持下,该科医生张平被安排到第四军医大学进修,利用一年多的时间,专门学习眩晕的诊断和治疗。如今,“取经”归来的张平,在该科眩晕诊疗上挑起了重担。

  靠着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张鹏带出一个成绩斐然的团队,从而使该科实现跨越式发展,引得越来越多的患者前来就医。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