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奇葩证明”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新华社调查发现,与过去相比,全国多地基层派出所和社区开证明的数量已明显下降。不过,在一些地方“奇葩证明”还被要求出具,一些公证、银行等非政府部门成为索要证明的大户。 (据新华社)
有关“奇葩证明”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服务理念问题,表现为有些部门还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还没有学会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丰富和提升治理方式。正如舆论公认的,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让信息共享成为可能。有关方面应该成为互联网思维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尽快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让百姓“少跑腿”甚至“不跑腿”。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在笔者看来,这还只是表,最根本的还是作风问题。中央早就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也决定了权力必须放低姿态,及时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通过改进作风来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由此出发,倘若一个部门真正把民心民愿放在心上,还会让老百姓东奔西走,甚至跨过大半个中国去开证明吗?
既然是作风问题,那就应该通过改进作风解决。自作风建设启动以来,一些顽固问题总体得到遏制,作风改善成果也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拿“奇葩证明”来说,为治理群众“办证多、办事难”问题,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通知》。一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20个省份出台具体工作方案,全面清理各类“奇葩证明”和烦琐手续。
诚然,根据新华社的调查,“一些公证、银行等非政府部门成为索要证明的大户”。这些机构确实是非政府部门,但在很多方面,它们还具有政府部门的属性,并且承担着政府部门的一些职能。转变作风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也包括这些非政府部门。
比“奇葩证明”更顽固的是“奇葩作风”。可以讲,“奇葩作风”不解决,“奇葩证明”难根治。当前,应对那些依然存在“奇葩证明”的环节,进行一次作风问责,查查他们思想深处的问题,追问他们为什么有令不行,为什么不把上级的要求和百姓的期盼放在心上。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希望“奇葩证明”问题,能在作风建设中推进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