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良贵
开设“四点半学校”、开办“百姓大舞台”、成立“爱心互助会”……解放区把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满足了群众需求,解决了群众难题,方便了群众生活,让更多的群众深深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馨、温暖和亲情。
“四点半学校”里传童谣
“你拍一,我拍一,社区有个新学校;你拍二,我拍二,社区教室明又亮;你拍三,我拍三,哥哥免费辅导我;你拍四,我拍四,‘四点半学校’成我家……”11月24日下午4点半,声声童谣从解放区焦北街道花园街社区办公楼二楼传出。
今年年初以来,花园街社区通过筹资,在社区办公楼二楼建起一间100平方米的“四点半学校”,进行了具有儿童特色的装修和设计,配备了桌椅、黑板、儿童图书、益智玩具等。为了解决师资问题,该社区联系河南理工大学志愿者服务队,将社区“四点半学校”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基地,联合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助学、助困等志愿服务活动。社区还聘请退休老党员张思仲定期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聘请退休体育教师耿永军、退休音乐教师靳古星等,组织孩子们成立了乒乓球、太极拳、戏曲等活动社团,让孩子们在“四点半学校”快乐成长。该社区有8名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一块儿长期生活,为了让孩子精神上有依靠,社区不仅让孩子们在“四点半学校”学习,还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热线电话,逢年过节或者双休日,组织这些留守儿童与远在他乡的父母进行亲情连线,使他们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亲情和温暖。孩子们在电话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社区有叔叔阿姨照顾我们,我们生活好、学习好,你们就放心在外面打工吧!”在外务工的孩子家长李瑞红通过手机微信称赞:“社区的‘四点半学校’聘请这么多教师和辅导员义务教育孩子,把孩子交给你们,我们放心了,赞一个!”
“百姓大舞台”里传笑声
“哈哈哈!早上有人领着跳广场舞,晚上有人教唱豫剧,生活很充实,身心也健康,社区开办的‘百姓大舞台’,成了我们生活中的新乐园。”11月24日,家住解放区焦北街道幸福街社区龙光西院的居民杨玉芹,说起社区“百姓大舞台”的好处,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年初,幸福街社区根据居民对文化活动的新需求,依托“解放区文化馆网站”“百姓文化超市”,建起了社区“百姓大舞台”,通过线上服务、线下交流、你点我供的形式,对基层群众进行全方位服务,及时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预告和文化推介服务。同时,该社区通过文艺爱好者,引领群众开展多种文化活动。老党员王素琴在“百姓大舞台”自费建立文艺队,如今其所在楼院有秧歌队、戏曲表演队、歌曲合唱队,定期在“百姓大舞台”为群众演出。10月份,该社区依托“百姓大舞台”举办了首届邻居文化节,时间7天,演出节目有《抬花轿》《功夫扇》等23个,居民演员你方唱罢我登场,热热闹闹,欢乐异常。程洪才老人高兴地说:“俺社区的‘百姓大舞台’大家都喜欢。”
“百姓大舞台”活跃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邻里家庭比例上升到96%。该社区目前已评出10个“邻里互助好家庭”和10个“居民身边好人”,并将他们的事迹在楼院张榜宣传,传递社会正能量。
“爱心互助会”里传亲情
“天下雪刚一降温,社区‘爱心互助会’志愿者就给俺送来了新棉被、新棉衣,还送来了新眼镜,换了新门锁,让俺心里热乎乎的。”11月23日,家住解放区焦北街道民主北路社区的83岁老人李秀英,指着床上的新棉被、新棉衣高兴地说。李秀英老人体弱多病,社区“爱心互助会”志愿者就主动与老人结成帮扶对子。11月22日,我市迎来首场降雪。这天一大早,志愿者就为李秀英老人送来了新棉被、新棉衣。当时,细心的志愿者张伟发现,李秀英老人的老花镜有条腿断了,用一根绳子系着,而且屋门的锁也松了。张伟将这事记在心里,当天下午就为老人送来了一副新眼镜,并帮她换上了新门锁。
今年2月份,民主北路社区针对社区生活困难老人多的情况,发动社区党员志愿者、爱心人士和辖区爱心单位成立“爱心互助会”,并组织社区50名爱心志愿者组建了互帮互助小分队,在社区专门设立“2921206”困难群体帮扶热线电话,对辖区困难群众实施分类救助。截至目前,“爱心互助会”已结对帮扶13位“空巢”老人、孤寡老人。
76岁的李玉梅老人,丈夫、儿子相继去世,和年幼的孙女相依为命。10月份的一天夜里,李玉梅老人感冒高烧不退,需要马上到医院治疗,年幼的孙女背不动奶奶,无奈之下拨通了志愿者李明峰的手机。李明峰迅速赶到老人家里,将老人送到医院。在医院,李明峰不仅垫付1000元的住院费,还背着、扶着老人楼上楼下作检查。医生见此情景,就对李玉梅老人说:“你儿子真孝顺,背着你楼上楼下跑。”老人抹着眼泪说:“他是俺社区‘爱心互助会’的志愿者,平时特别照顾我们一家;他不是我的亲人,待我胜过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