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合肥下了一场雪,某社区工作人员在街上排查流浪者时,在一个桥洞里发现了一名年轻男子。他叫小林(化名),2004年从安徽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做过很多工作,也丢了许多工作,2014年再次失业,租不起房子,自认为“没脸见人”,与家里断绝了联系,一个人在桥洞里住了两年。
“家里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就有希望。”《平凡的世界》里,哥哥孙少安这样对弟弟孙少平说。对于农家子弟来说,高等教育承载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作为寒门骄子,农村大学生小林也曾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从昔日的风光无限到今日的“无脸见人”,小林鲜明的人生反差令人感叹,也令人惋惜。
农家子弟融入城市,难免会面临一些困难和阻碍。匮乏的资源、激烈的竞争,在无形中建构了一道门槛。当青春的激情遭遇冰冷的现实,当想象的美好遭遇坚硬的生活,有些年轻人从各种困苦中走了出来,内心变得更加强大;有些年轻人却被困苦击倒,在那道门槛下崩溃、坍塌,逐渐失去自我。
所谓“没脸见人”,说到底是心理预期和现实能力的脱节。长期以来,不少农村家庭对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期望他们能够立竿见影地改变生存生态,实现向上流动的梦想。可是,那种“一步登天”的传奇,越来越难以成为现实。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重塑目标、调整期望,只有清醒地进行自我调整,“小林们”才能实现与自己的和解、同群体的交流、对社会的融入。近年来,“寒门难出贵子”“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然而,作为一个小概率事件,“没脸见人”的大学生住桥洞并不意味着“读书无用”。对于绝大多数农家子弟来说,尽管“知识改变命运”的周期性延长,但上大学依然是实现人生突破最有效的渠道。读书究竟有没有用,关键在于你走上社会后努力不努力,以及作出怎样的努力。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邮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