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依托“太极圣地、山水焦作”两个品牌,打造“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推动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实现旅游“二次创业”。示范区将对照党代会要求,依托新河商务中心区、大沙河湿地景观带、寨卜昌特色村镇、现代化企业等资源,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配套完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旅游项目,完善服务功能,拉动城市消费,积聚人气财气,为全市旅游“二次创业”贡献积极力量。
一、以规划为引领,谋划旅游蓝图。发展全域旅游,就要强化“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大旅游理念,将全区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在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民俗保护、历史传承等方面强化旅游意识,推进城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推进,实现景观与旅游体验在区域内的全覆盖,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努力做到处处皆风景、人人是形象,真正把示范区建设成辐射豫西北、晋东南,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文化产业集聚地、城市旅游目的地。目前,示范区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谋划期,将以建设焦作旅游集散地为目标,倾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生态新城。要设立全域旅游创建委员会,加强对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开展高水准顶层设计,制定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要经全域旅游创建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充分协商沟通,与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计划有效衔接,依靠社会民众、咨询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力量,量身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旅游项目、旅游产品。
二、以资源为依托,拓宽旅游空间。作为我市城市建设的主战场,示范区要用足用好历史文化、城市水系、特色村镇、工厂企业等资源,大力发展城市休闲游、乡村民俗游、农业观光游、现代企业游。充分利用焦作的名山、名水、名人、名药、名拳、名寺等文化符号,加强历史传承和文化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真正把焦作特有的太极文化、怀商文化、竹林七贤文化等文化元素融入新街区、新道路、新公园、新建筑,把焦作的文化资源优势和潜力挖掘出来、展现出来,处处体现焦作的文化特色,为示范区注入个性,打造文化新城。充分利用大沙河、新河等城市水系,借鉴许昌、南通、扬州等地的经验做法,统筹推进控源截污、环境整治、清淤疏浚、调水引流等工程,突出黑臭水体治理、城市水系连通、滨水景观建设、两侧生态修复,到2017年,初步建成湖清、河畅、水净、岸绿、景美的城市水系,为示范区注入灵气,打造水域靓城。充分利用寨卜昌明清民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龙凤灯舞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快保护性开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发展生态景观型、体验参与型、高科技设施型、休闲观光型、特色精品型等都市生态农业,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产业支撑有力、农民生活幸福的特色小镇。充分利用蒙牛焦作公司国家级AAA级旅游景区优势,加强标准化建设,全方位、窗口式向游客展示蒙牛产品全线生产流程,提升乳业文化长廊品位,规划开发新的参观项目,打造特色旅游名片。同时,积极支持辖区其他企业发展工业旅游,为工业文明植入旅游要素,丰富城市旅游产品,展示企业形象。
三、以项目为支撑,促进旅游发展。目前,焦作中心城区缺乏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游、购、娱区域,配套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不完善,消费链条短,留不住游客,旅游业发展存在明显短板。要对照城市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按照文化引领、商业支撑、旅游带动、产业融合的原则,加强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逐年谋划包装、启动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休闲街区、滨水带状游园、环城游憩带、城市会客厅、文商旅综合体、旅游集散中心等重大项目,实施一批传统住宿餐饮与生态游憩、表演娱乐、文化体验融合发展的综合休闲项目,开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与市民生活融为一体的大众休闲产品和新颖人文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文化创意、健康养老、康体养生、滨水休闲等高成长服务业,加快构建涵盖行、游、住、食、购、娱旅行六要素的旅游产业体系,努力拓展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发展新要素,形成文商旅游综合发展态势,迎接“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满足居民多层次旅游消费需求。对接引进规模大、实力强的城市运营商、战略投资商,运用财政投资撬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各类产业基金、开发性金融支持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破解融资瓶颈。
旅游业是优化提升城市经济结构的新兴产业,是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引擎。示范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的战略部署,聘请高水平机构策划包装,加紧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打造全市城市旅游发展新亮点,努力成为全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