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业是富有蓬勃活力与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对促进经济转型具有重要作用。按照焦作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推动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实现旅游‘二次创业’”等要求和工作部署,沁阳市在坚持党建统领全局的总体工作框架前提下,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下一步沁阳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与挖掘发挥怀府文化优势、建设“三水润沁”水系项目三体合一,集中力量打造独具魅力、彰显品牌的文化之城和水韵灵动、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为焦作旅游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高点定位、全域谋划,绘好“战略图”。坚持战略为势、产业为本、文化为源、规划为纲、创新为魂、金融为器,从顶层设计入手,推进多规合一,厚植文化、水系等优势,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建设全要素集聚型智慧产业生态城市,实现文化遗存向物质财富的转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由党建统领文化旅游工作组负责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组建沁阳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泛华集团合作,编制沁阳全域文化旅游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同时,与泛华海绵城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沁阳市泛华文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对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域规划、分类推进、亮点引爆、逐项突破,全方位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
二是抓好载体、强力推进,打造“引爆点”。举全市之力在1~3年内打造“两城、两镇、两区、两园、两基地”,带动文化旅游业加速发展。“两城”,即加快推进投资超20亿元的12个水系项目建设,以调蓄湖周边4000亩土地开发为一期工程,建设城西产业新城,集中打造沁阳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城融合新高地、最具文化魅力的休闲旅游度假区;以展示沁阳历史文化为核心,投资10亿元建设怀府古城,集中展示沁阳千年古县的文化底蕴和宜居宜业的特色商业街区。“两镇”,即依托常平乡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丰富的自然资源,围绕山水旅游打造常平特色小镇;依托著名的黑陶之乡——山王庄镇盆窑村,打造集黑陶生产体验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黑陶小镇。“两区”,即在沁南新区征地50亩,一期投资800万元,建造中国黑陶博物馆和艺术陶器生产为一体的神农黑陶文化产业区;以展示沁阳怀府文化和文化特色产品为核心,建设檀溪堂特色文化商业区。“两园”,即沿沁河两岸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娱乐、漂流、自行车环道、市民绿道为一体的全省首家智慧生态农业“沁河国家农业公园”;利用西万镇北山治理平整出的山地建设森林野生动物园(植物园)和国家级野生动物进出口隔离场。“两基地”,即以建设中原著名的户外游和摄影基地为目标,投资1000万元打造黄花岭生态户外旅游基地;以怀旧旅游、养老养生、文化艺术作品集中创作销售、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线,打造丹河峡谷休闲养生度假基地。
三是厚植优势、融合发展,展现“多面体”。立足“大旅游、大产业”,按照“延伸链条、融合发展”的思路,拓宽拉长旅游链条,着力促进工业、农业、文化等融合发展。“文化游”方面,充分发挥怀府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以乐圣朱载堉为主导元素的音乐舞蹈艺术产业、以李商隐爱情诗为主导元素的美丽产业、以道教上清派宗主魏华存为代表的养生文化产业,围绕城区天宁寺、朱载堉纪念馆、清真北大寺、怀朴园等文物古迹,制定旅游精品“二日游”线路,实现产销融合发展。“山水游”方面,围绕神农山文化旅游园区,推进索道改造、“不老神农街”及演艺秀场、神女峡游线维修等项目建设,提升山水观光品牌质量。“农业游”方面,用全域旅游理念将农业资源转化为观光景区和旅游商品,依托太行油用牡丹、紫陵万亩果园等,开发建设田园观光、农事体验、乡村度假等特色农业休闲游项目。“乡村游”方面,立足“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支持神农山、丹河、黄花岭景区周边村庄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乡村摄影、徒步漫游、康体养生等新业态旅游产品,加强农副土特产品的旅游化、品牌化包装,努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同时,充分运用阿里巴巴村淘、慧聪网沁阳产业带等电子商务平台,鼓励涉旅生产企业拓展平台、线上营销,提升商品档次,促进产品生产销售,实现涉旅企业电子商务促销率100%。
四是以人为本、依法依规,保障“安全游”。强化服务意识,开展“学习韩滨精神,做韩滨式旅游人”“文明旅游”等活动,强化旅游从业者安全意识和文明服务意识,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强化监管意识,加强对景区(点)、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检查,打击非法行为,打造文明旅游、诚信旅游。强化法治意识,制定阶段性执法检查主题,定期曝光违法违规和受诉旅游企业,推进依法治旅,保障旅游市场秩序。强化安全意识,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进行常态化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全市旅游市场安全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