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唐玉磊)“以前是送什么书,我们读什么书;演什么节目,我们看什么节目,现在只需要登录解放区文化超市网站,就可以选择我们需要的文化节目。”12月18日,谈起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带来的变化,解放区上白作街道上白作村村民姬秀俊一个劲地称赞。
而就在上周,该区的研究课题“解放区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研究”,在全省12个参评县(市)区中脱颖而出,以优秀格次顺利通过评审验收,取得了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验收门票。
这源于从2014年开始、为期两年的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活动。全省每批命名6个示范区。两年磨一剑,解放区的创建历程也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惠民的过程。
机制有保障。该区把此项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推进,政府一把手挂帅,建立了组织、协调、督导、宣传、反馈、考评和援助7项工作机制,与全区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建立了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文化投入机制,2014年文化事业投入795万元,2015年投入851万元,2016年投入911万元,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
创建有载体。该区以“美丽楼院”创建为载体,将辖区的居民楼院划分为428个文化服务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文化网格员,印制了《解放区文化体育设施分布图》,科学布点,均衡配备,在巩固打造“村(社区)10分钟文化活动圈”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楼院“5分钟文化体育活动圈”,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对区、街道、村(社区)文化中心和楼院文化设施改造升级,建设了57个红色网络家园,在楼院安装了636件健身体育器材,培育了300余支文体队伍,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群众文化骨干5000余人,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活动有品牌。该区致力打造“快乐365”群众文化品牌,做到群众文化天天有活动、月月有安排、全年不间断。该区开展了以广场文化、游园文化、楼院文化和家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调动了全民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该区在全区23个行政村实施“一村一月一场”的电影放映工程,将老年人、未成年人和农民工文化服务纳入文化工作计划,区委宣传部的“道德讲堂”、焦北街道花园街社区的“四点半学校”、焦西街道电建社区的“欢乐重阳”、民生街道民生街社区的“爱心逐梦书屋”等群众文化成为独居特色的文化品牌。
服务有创新。该区运用“互联网+”的先进理念,采用“超市化”供应、“菜单式”选择、“订单式”配送的方法,补齐短板,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需求信息的实时对接、传递和反馈。群众通过百姓文化超市服务网络平台、PC客户端、APP移动软件、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就可以便捷地“选文化”“淘文化”。该区探索出了“331”服务模式,第一个“3”即党政主导、居民参与、社会协同;第二个“3”即三上三下征求意见;最后一个“1”为一个满足,即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这种公共文化服务由被动接受变为自由选择的模式创新,称得上是革命性的供给侧改革,不仅颠覆了服务理念,也成为一种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和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