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季到了,室外寒风呼啸,室内温暖如春。不过,暖气给人们带来温暖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烦恼:口干、嗓子疼、皮肤干、头晕、胸闷……这些症状被统称为“暖气病”。市第五人民医院脑卒中防治项目负责人黄华提醒,冬季供暖期间要控制好室内外温差和空气湿度,经常开窗通风、多补充水分,谨防“暖气病”找上门。
什么是“暖气病”?
“暖气病”主要是指冬季供暖后,因环境和人体干燥缺水而引起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导致人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内热外寒症状。供暖期常出现的口干、头晕、嗓子疼、咳嗽、烦躁、皮肤发紧等都属于“暖气病”。冬季供暖后,因室内空气干燥导致人体缺水,这是导致感冒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人体水分充盈时,呼吸道黏膜的纤毛运动活跃,可以抵御病菌侵入人体,但在体内缺水的状态下,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会变弱,抵御病毒的能力下降,就很容易感冒。
四种常见“暖气病”
心脑血管疾病 黄华说,供暖刚开始的时候,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这是由于在室内温度较高的条件下,老年人外出接触冷空气,血管收缩、痉挛,血压骤然变化所致。另外,如果室内温度高,老年人又不注意补水,则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给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带来可能。
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如果及时治疗并不可怕。在供暖后,一定要多喝水,防止室内环境过于干燥,定时开窗通风,不要到人多的地方活动。一旦出现感冒症状或者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要及时就医。
皮肤瘙痒症 供暖后室内环境干燥,皮肤就易瘙痒。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老年人在冬天洗澡时水温不要太高,尤其是那些喜欢到浴池泡澡的老年人更要注意,不要泡的时间过长。一旦出现皮肤瘙痒症状,不要过分抓挠,最好到医院根据病情进行治疗。供暖后,老年人最好多喝水、多吃水果,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胃肠道溃疡 为了避免溃疡性疾病发作,老年人一定不要吃剩饭剩菜,同时在外出时要注意保暖,防止腹部受凉。
如何预防“暖气病”
黄华提醒,预防“暖气病”控制好室内温度、空气湿度最关键。据介绍,一般情况下,室温保持在18℃~24℃最适宜,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多开窗通风,最好早晚各开一次窗,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空气相对干燥,各种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
供暖后,随着室内温度的上升,一些灰尘、细菌等过敏源容易随着温度的升高飘浮在空气中,引起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室内空气不流通容易导致头晕、口鼻发干、咽喉肿痛、感冒等病症。
此外,除了使用加湿器或在床前摆盆水来增加空气湿度外,在室内多养些绿色植物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最好选绿萝、吊兰,因为这些植物叶面蒸腾的水分比较多,既可以调节室内空气湿度,又有吸附空气中有害气体的作用。 王龙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