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焦作市开展“近学许昌、远学扬州”活动工作方案》和市总工会《“近学许昌、远学扬州”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市的工会工作经验,对照先进找差距,围绕差距摆问题,针对问题定措施,努力探索提升工会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近日,由市总工会党组成员、经审委主任李春霞带队,由5个科室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奔赴扬州市总工会开展学习活动。
活动中,学习小组成员重点听取了扬州市总工会副主席洪慧娟对扬州市总工会的情况介绍、扬州市总工会各部室负责同志对部室工作的介绍,学习小组各成员分别深入扬州市总工会各对口部室,进行一对一的对口业务交流。同时,对扬州市职工服务中心暨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扬州市供电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学习。
扬州模式的经验和体会
一、超前的工作理念。一是站位高。扬州市总工会开展的各项活动均围绕扬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站在市委的高度,寻找工会与之相匹配的职能,既能赢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又推动了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做到了互促互进。二是定位准。扬州市总工会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职能定位和工作能力,将工会机关“去行政化”的观念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后勤管理、公务用车、引入社会资金建设职工疗养院等,凡是能够通过购买社会服务途径解决的,就不依赖自身去解决,腾出人手、精力做好服务职工工作,确保术业有专攻,合理利用工会资源。三是服务细。扬州市总工会的每个部门、每名机关同志都已将服务的理念和意识融入各项工作之中,“工作就是服务、服务即是工作”,且服务的设计也体现了人性化和前瞻性。如推进工会会员卡发放工作,扬州市总工会没有把工会会员卡局限于工会系统内,而是将眼光放得更远,把工会会员卡与扬州的市民卡融合在一起,既包含了具有工会特色的优惠项目,又集成了乘车卡、健康卡等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贴身功能。
二、灵活的工作方法。工会的性质决定了其自身没有其他党政部门所拥有的权力,但其职能又决定了其在维护职工利益、凝聚职工人心方面的重要责任。这就要求工会组织在开展工作时既不能越权,又不能懒政。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扬州市总工会通过灵活的工作方法破除了这一矛盾。扬州市总工会宣教部部长王槐艾提到,“不归我所管,但为我所用,将工会的组织职能发挥到极致”,这个观点对我们触动很大。如扬州市总工会的职工素质提升工作,利用扬州市的高校资源优势,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聘请182名高校教授为“义工教授”,在企业设立“教授工作站”,每年免费为职工提供的义务教育培训不低于100场次,搭建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既满足了企业职工日益增长的知识提升渴求,又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缺乏的压力。
三、科学的制度设计。扬州市总工会科学、规范、超前的制度设计也是本次学习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如在推动职工创新方面,扬州市总工会大力实施职工科技创新竞赛行动,出台了《扬州市职工创新项目资助资金管理办法》,专门设立职工创新补助资金,鼓励和支持职工针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企业生产经营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新等活动;在信息宣传方面,出台了《扬州市总工会信息工作目标管理办法》,将信息、宣传工作作为对机关部室、各级工会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同时借助全总、省总和市委对工会信息的考核打分实施奖惩,在这种激励制度下,扬州市总工会各部门、各级工会信息员均鼓足干劲、奋力争先,在全国、省、市各类报纸、杂志、网站上发表文章,宣传和提升扬州工会工作。
今后的工作思路和建议
1.积极向领导班子建言献策。下一步,市总工会学习小组将详细回顾总结本次学习过程,重新梳理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方法、模式、流程等,并将其融入明年的部室工作计划中,为安排明年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2.立足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工作,这就决定创新不能脱离实际,既要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要考虑今后的长远发展。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紧密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才能避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才能使创新工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扬州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在全市的大局中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积极与党政沟通协调,极力将工会工作放到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和落实,才能准确地制订出顺应发展趋势、符合我市实际、具有工会特色的发展规划。
3.不断完善改进工作方法。一要持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机关干部对工会法律法规和工会工作动态的掌控。二要强化队伍培训,不断提升机关干部的大局意识和对工会工作的整体把握。三要善于抓住重点。工会工作要搞好“三服务”(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结合当前市委和省总的工作重心,就是要以“建设服务阵地、改进服务方式、做响服务品牌”为重点,借助“互联网+工会”服务平台,让广大职工享受到普惠制待遇,凝聚力量,为实现省、市委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执笔人孙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