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近日,记者来到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的兴谦学堂,只见12名5岁左右的幼儿端坐楠木板凳上,眼睛盯着桌案上的《论语》,小手随着一列列文字上下移动,跟老师一起流畅地诵读,“之乎者也”从孩子们的口中“蹦”出,让人既欣喜又诧异。
(据四川新闻网)
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在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人患上了一些“现代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向国学寻求精神慰藉。随着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许多家长出于丰富孩子知识结构和对国学崇敬的目的,纷纷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国学班和国学培训课堂,这类国学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
兴谦学堂出现的一幕着实令人既喜又忧:让人欣喜的是,在西方文化的渗透下,国人对国学逐渐重视起来;让人担忧的是,相当一部分国人对国学的理解还很肤浅,“表演式国学”充斥着国学培训机构的课堂。请问培训教师和广大家长,作为汉语言文学中最晦涩难懂的古代汉语,莫说5岁幼儿,即使是成年人,又有多少人能领悟其中的奥义呢?
该新闻事件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培训机构的老师对国学一知半解,国学师资力量薄弱,授课质量参差不齐;二是家长对国学的了解浮光掠影,不能给孩子科学的引导,让孩子盲目跟风参加培训。回头看兴谦学堂,可以说,让孩子读懂《论语》的关键在于成年人对国学理解的深浅程度。
要避免孩子对国学“消化不良”,家长至少要明白国学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精神和气质,是可以影响孩子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文化种子。运用得当的话,这种文化的力量,可以左右一个人的一生,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化解物质财富飞速增长带来的焦虑与功利,让社会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
让国学种子在孩子心中扎根,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先易后难,先学好现代汉语再接触古代汉语。重视形式、早出成绩的国学教育观,只会让孩子囫囵吞枣,结果往往是揠苗助长、物极必反。其实,在家长要求孩子补上国学这一课的同时,自己更应该放下手机,翻开书看一看,闭上眼想一想,除了为孩子选择具有优秀师资力量的培训机构外,在生活更应该用自己的一行一言为孩子塑造优良的“国学品格”。
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预言:“世界的未来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但愿如今的国学热,不是消费时代的一时之需,而是人们对国学自觉的文化认同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