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间铃声响起,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学生便来到学校农场,排队领取农具,种田挣学分。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该校将农场搬到了校园里,将种田设置为学生的必修课,要求他们下田种地挣学分。锄地、割草、种菜、浇水,有人认为这样的场景在农村常见,如今出现在大学校园里,不得不说是一件奇葩事;还有人认为,锦城学院敢于创新,勇气可嘉。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新闻1502袁明月:将劳动作为一门必修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可贵品质,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身锄地、种菜,能让学生们体会到粮食得来不易,从而树立起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意识。该校的做法不仅不奇葩还应该被借鉴。
@不知潇湘在何处:如今,部分大学生五谷不分,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学校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体魄和意志力,还能让学生明白诸多道理,学会做人。锦城学院创新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日后在社会上如何正确生存有一定的作用,值得借鉴。
@唐爱雷:对许多没干过农活的大学生而言,亲手播下一粒种子,怀着迫切的心情等待发芽,然后精心管理,直至收获果实,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间有焦虑也有欣慰,让人体味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粮食,敬畏劳动者。所以,大学出发点很好,但要认真组织,不然会成为作秀,与初衷相违。
@细数青山望蓬莱: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让学生种田,不挣工分挣学分,这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新闻系罗华丽:作为一个缺少生活经验的大学生,我认为高校开设“种地”课程是值得推广的。虽看似奇葩,实际上却给了同学们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同时,学分制也激励了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劳动。
@z531312762:把种田设为必修课,除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节约粮食、尊重农民等美德,好处多多。
@江苏日月江南:如果这所大学不是农业大学,那么,将种田设置为学生的必修课,就显得多此一举,让学生学会吃苦的途径很多,搞这种与学业无关的种田游戏,只能是一种形式和作秀。
@西南科大曹梓元_:锦城学院“种田挣学分”的方式,虽然在很多人眼中稍显奇葩,但如果落实好了,对学生会有不少好处。但仔细了解后,能看到很多学生的装扮以及种田方式并不是正确的,甚至有着作秀之嫌。要想真正培养学生们的实践意识,让他们体会“粒粒皆辛苦”的滋味,还需要校方更加细化学分分配方式,让实践真正落在实处。
【下期话题】
环卫工休息室
“拒绝”环卫工
在郑州街头,有不少地方都建有环卫工休息室,这本是环卫工在劳累时临时休息,或者是避风挡雨的地方,体现了对环卫工的关爱,是一件令人感到人性化、温暖的举措。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郑州市中原区和二七区,多个路段的环卫工休息室从来没有开过,也不允许环卫工进入。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