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中小学辅导机构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参与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辅导机构教师规模达700万到850万人。
(据中新网)
从此次调查来看,不难发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学生参加课外辅导,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超过五分之三的中小学生都在参加课外辅导。二是花费巨大,生均课辅支出达到了6000元。调查显示,34.5%的家长认为孩子在课外辅导上的支出上限是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0%。三是重视成绩。在选择辅导机构上,教学质量与效果、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高居前三。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上,国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这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显然是大有意义的。但是,在看到进步的同时,其中的隐忧,同样不可小觑。教育当然应该重视,但家庭收入的分配,也是切蛋糕,当相当多的部分,甚至将近一半的蛋糕切给孩子的课辅支出时,那必然意味着其他方面支出的减少,这定然会影响到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此分配,是否合理,有待商榷。
更让人难堪的是,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已经偏离到单纯对考试成绩的考量。在这方面,已有相当多的媒体报道。然而这样除了能够帮助孩子进一所所谓名校,考取一个好的大学,是否有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也值得考虑。
所以,面对8000亿的课辅市场,莫要只看到商机,也不要只关注辅导机构的鱼龙混杂,比这些更重要的,是要端正家长的教育理念和人才理念。而同样需要端正的,还有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