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站区许衡街道西冯封村原刘氏祖茔里有一古墓,墓主是刘以实,墓前立有一通古石碑,高大壮观。碑上刻有两条缠身蛟龙,龙头相对,雕工精致,惟妙惟肖。龙头中间有一火球,火焰缭绕,火球下面方框内阳刻“圣旨”二字。碑身正面阴刻“奉直大夫刘以实之墓”。碑文详细介绍了刘以实的生平,立碑时间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十。
前几年,因建中站区建设西部产业集聚区,刘以实墓随刘氏祖茔搬迁至中站区北山刘氏新茔。
刘以实小时候就喜欢学习,虽然家贫,但遇到好书时,常常手不释卷。刘以实为人质朴,待人诚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刘以实中举人,时年35岁。刘以实在浙江省、湖北省就职时,先后任罗田、嘉鱼、角城、利川、来风、黄安、富阳和富平等地知县,还曾任武昌、汉阳两府通判(通判,古官名,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
刘以实原名刘成章。以实这个名字是嘉庆皇帝给他改的。那么,嘉庆皇帝为什么要给一个大臣改名字呢?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庆皇帝去木兰围场秋猎,天理教信徒趁机攻入紫禁城,守卫皇宫的官兵平日养尊处优,毫无防备,被打得猝不及防,惊惶失措。叛军势如破竹,攻入紫禁城,差一点就攻入皇宫。清军援兵赶到后,叛军被击败。
嘉庆十八年为癸酉年,故这次事件史称“癸酉之变”。“癸酉之变”暴露了朝廷官吏疏懒、拖延、军纪涣散的弊端。在审讯叛军时,竟然发现叛军中有一人与刘成章同名,嘉庆皇帝就说:“刘爱卿公正廉明,一心为公,岂可与匪徒重名?改名字叫‘以实’吧!”众大臣不解。嘉庆皇帝又说:“‘以实’,以实心行实政。”众大臣方才明白,皇帝是希望他们从这件事中汲取教训,今后能一心一意办好朝政。从此,刘成章就改名叫刘以实。
刘以实在嘉鱼县(今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任职时,有两家因宅基地产生了纠纷,双方都把对方告到了县衙。两家为了打赢官司,各拿出五百两白银贿赂刘以实,并承诺若赢了官司还有重谢,均被刘以实拒绝。刘以实通过调查,弄清了两家宅基地的情况,公平、公正地处理了他们的纠纷,两家都心服口服,纷纷夸赞刘以实清正廉洁、主持公道、秉公办事。
一次,刘以实从利川县(今湖北省利川市)卸任回府,路过恩施县(今湖北省恩施市)时处理了一宗冤案。恩施县有一个人去县衙告一个江西客商,说江西客商挖了他家的祖坟准备盖会馆,并拿出一根骨头来作证。恩施县县令钮公既不调查也不审讯就将江西客商抓起来关进了大牢。江西客商家人就去府衙告状。知府谭大人委托刘以实查办此案。刘以实带人拿着铁锹等工具在原告坟地四周搜寻,结果连一根骨头也没找到。刘以实当面责问原告:“你状告被告挖了你家祖坟,可是我亲自带人去勘查了现场,除了你拿出的那一根骨头外,没有发现其他骨头。既然是你家祖坟,不可能只有一根死人骨头。”原告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刘以实回县城见钮公,让钮公放了江西客商,改判无罪,并治原告诬陷之罪。钮公听了刘以实的话后,不但不承认自己判案有错,反而说刘以实有意袒护被告。双方争执不下,一起去府衙禀报谭大人。谭大人听了刘以实的汇报后,认为刘以实对案情分析得很正确,说得有理、有据、有法可依。后经谭大人审讯原告,果然是原告想讹被告。正因为刘以实认真负责、不怕权贵,才避免了一宗冤案的发生。
刘以实为自己定了一条铁的规矩:“在官之日,绝不使民间造孽之钱。”所以,刘以实无论在何地卸任后,老百姓都挽留他,不愿让他走。即使刘以实不惊动百姓悄悄离开,百姓也会纷纷驾舟、赶车追着给他送食物。由此可以看出,刘以实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刘以实告老怀乡时,朝廷连升他三级,晋封奉直大夫,以示嘉奖。
刘以实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去世,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