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份游客或许感兴趣的文物旅游线路图:
沿南太行山前行,游客在百家岩与“竹林七贤”把酒问青天后,转而向西于“圆融无碍”的东晋寺庙圆融寺参禅悟道,继而坐在“中原三大名寺”之一的月山寺习练八极拳,到了神农尝百草的神农山,又可在山水景致中品味独具韵味的古建筑群。
在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沿线,游客可驻足早商府城遗址寻觅约3600年前的焦作城市文明,可在山阳城遗址惊叹陶仓楼的壮丽,体会两汉时期“最中原”,感悟没落皇帝刘协的历史悲叹。游客还可在“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与“狐仙”妲己间时空穿越,在众多明清古民居中领略建筑的魅力。
在黄河沿岸,行走在绵延数十公里的堤坝上,游客可集中体会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波澜壮阔的治黄史;览胜嘉应观、妙乐寺、青龙宫,游客心中便装满了黄河故事、佛家箴言。
焦作城区有文化,东有纪念“药王”孙思邈的药王庙,西有堪称“中原民居博物馆”的北朱村,中间更有遍布焦作的百年工业遗迹及数十座民间博物馆。
……
从南太行到黄河边,在东西长约32.5公里、南北宽约19.7公里的狭长地带,集中了焦作最厚重的文物资源,且当下这些文物资源正聚力全域旅游,在“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模式下,找到了“活”起来的新路径。
近日,《关于焦作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出台。该《计划》明确了从2016年至2018年我市加快构建“一心、四带、六节点、多园区、多特色”空间布局,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而我市最优秀的文物资源就集中在这个空间最显眼的位置上。
“一心”指加快焦作市中心城区旅游业发展,以焦作影视城、许衡公园、山阳故城、英福公司遗址等资源为载体,重点完善交通、环境、标识、商务、会展、娱乐、信息体系。
“四带”指打造以太行山、沿黄生态通道、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大沙河带状湿地为中心的四大旅游带。
“六节点”是指以修武、武陟、温县、博爱、沁阳、孟州六县市城区为依托,建设旅游服务中心。
“多园区”是指加快云台山、青天河(月山寺)、神农山、嘉应观、妙乐寺、陈家沟、韩愈等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多特色”是指保护性地开发以陈家沟村、青天河村、寨卜昌村、一斗水村、岸上村、万花村、九渡村、北朱村等传统村落为主的乡村旅游文化。
2016年12月30日,焦作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动员大会召开。会上,市委、市政府再次强调了保护性利用文物资源服务全域旅游的重要性。
这让与会的市文物局局长邢心田感到兴奋。他告诉记者:“让文物‘活’起来,是国家对文物事业提出的更高要求。作为全省文物大市,我市这些年来一直在寻求更多的实现路径。当下,让文物事业助力全域旅游便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之一。”
邢心田介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显示,我市有文物遗迹301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个,分别位居全省第三、第四位,另有国有、民办博物馆近30家。除此之外,还有约100处古建筑、多个博物馆藏品呈现出文物价值高、可观赏性强的特点,可为全域旅游提供良好的文化土壤。
“十二五”期间,我市通过推进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项目,为全域旅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日前举行的全市文物工作会议上,记者获悉,“十二五”期间,市文物部门共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9500万元,对18个全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保护。在传统村落打造上,积极申报北朱村、陈家沟村、九渡村、一斗水村、东岭后村、平顶窑村、长岭村、双庙村为中国传统村落,争取近3000万元资金对其进行维护;在文化旅游园区建设上,市文物部门争取多项资金分别对嘉应观、妙乐寺塔、陈家沟古建筑群、百家岩寺塔、药王庙、韩愈墓、神农山古建筑群、圆融寺、月山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本体进行维护,使之重现往日容颜,为全域旅游可持续利用打下坚实基础;在博物馆景区的创建中,我市实现了所有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实现了“百年焦作”陈列展览馆、火车站南广场文庙、靳德茂纪念馆、集贤书院、古典家具博物馆、古州民俗博物馆对社会免费开放。此外,在其他文物景点的打造上,我市还积极完善许衡墓、寨卜昌村古建筑群、府城遗址、青龙宫、千佛阁、胜果寺塔、汉献帝陵、西关清真寺、怀朴园、朱载堉墓、天宁寺三圣塔等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对社会开放。
文物常被人称为“老古董”,“古”是指它的韵味,可“古”并不代表一成不变。趁着全域旅游的东风,新时代的“老古董”正走进春天里。
图① 市博物馆腾出场地举办各类文化展览,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宁江东 摄
图② 原英福公司新华街钱庄现已改成“百年焦作”陈列展览馆,成为焦作市民了解城市文化的窗口。 宁江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