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聚力全域 焦作文物约会春天
埙里乾坤大
国画大师陈瑶生诞辰110周年遗作展落幕
市硬笔书法家协会成员 拜谒韩愈墓
图片新闻
“老家莫沟”入选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
南河老船实验小剧场开张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1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埙里乾坤大
——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传承人王建
作者: 本报记者 孙 军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王建(左)正在教外国友人吹埙。
  本报记者 孙 军 摄
 
   

  埙是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7000年的历史,音色朴拙,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我市,有一位制埙名家,名叫王建。他用黄河岸边的泥土作为原料制埙,命名为黄河泥埙。他的埙都是纯手工捏制的,造型全凭感觉和经验,一埙一型,绝无重复,音色优美,音准一流,属专业演奏用埙。

  个子不高、健壮朴实、衣着随意、泥土味十足,外表上感觉不到一点艺术的痕迹,这是王建给人的第一印象。然而,让人吃惊的是,他随便拿起一个小道具,如口笛、水杯,都能吹出一首曲子。

  王建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省笛箫葫芦丝协会副会长,民族管乐器样样能吹奏,最拿手的是埙。

  王建出生于武陟县小董乡岗头村,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喜欢吹笛子。凭借父亲传授的吹笛子技艺,1992年他考入沈阳空军某部歌舞团,并在那里结识了我国著名的笛子大师魏显忠。得到名师的指点,王建的吹奏技巧迅速提升,眼界渐渐开阔。

  “我第一次听到埙的声音,是在一部电视剧里。那声音旷远哀婉、绵绵不绝,让人刻骨铭心。”王建回忆说。

  一次,王建到部队附近的一家乐器店里闲逛,一眼就见到了货架上摆着的埙。那是一个六孔埙,梨形的,标价数百元,让当时一个月只有20多元津贴的他望而却步。

  买不起埙,王建就想方设法自己做埙。他曾想将酒瓶或输液瓶改制成埙,还打过部队水壶的主意,但都失败了。他想起小时候在黄河岸边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泥哨、泥响蛋的时光,就开始偷偷地和泥、捏制。1993年,他终于做出了第一个埙,尽管只能吹出呜呜的声音,但他仍然很兴奋。

  2004年,王建创立音乐工作室,全身心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业中。那时候,知道埙的人不多,愿意学吹的人就更少了。王建的音乐工作室以教竹笛、葫芦丝和一些流行的乐器为主。他一边教学,一边勤学苦练,对竹笛、口笛、箫、埙、篪、葫芦丝、巴乌等吹奏乐器样样涉猎、样样精通。

  2009年,王建创办了武陟县葫芦丝竹笛学校,专心从事音乐教学。为了扩大影响,他先后在武陟县消防队、育杰小学等单位义务传授竹笛、葫芦丝、埙等乐器的吹奏技艺。

  为了生存,王建不得不投入一部分精力抓学员培训,但他的主要心思还是放在埙上。多年的努力和执着终于有了回报,随着埙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王建在圈内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2013年8月,德国著名木笛演奏家维利格一行6人慕名而来,对王建制作的黄河泥埙赞不绝口。后来,他们招了一批德国人专程来中国找王建拜师学艺,还邀请王建到德国教学。

  2014年9月,歌手白玛多吉在《星光大道》上吹奏牛头埙而一炮走红,很少有人知道,那个埙就出自王建之手。王建将牛角进行夸张处理,并缩小了牛头。鲜明的对比让白玛多吉在舞台上独领风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4年10月,王建制作的黄河泥埙在加拿大举办的中加文化节上荣获银奖。

  2016年4月,王建的黄河泥埙技艺被列入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建成为传承人。

  王建在积极研制黄河泥埙的同时,还大力宣传、推广、普及黄河泥埙,设立黄河泥埙文化进校园活动试点,让小学生从小认识、喜爱黄河泥埙,动手学做、学吹黄河泥埙,接受黄河文化熏陶。武陟县教育部门为他提供场地,帮他成立了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黄河泥埙坊。他还与该县佛教协会结合,成立了“梵贝埙乐团”,在寺院里传播埙的知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