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中站区龙洞街道党工委书记靳夏阳便酝酿着一件大事:通过保护利用,将辖区内已废弃多年的焦作武钢黏土矿区打造成文化产业园区,让工业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造福群众。
靳夏阳告诉记者:“焦作武钢黏土矿曾是一个大企业,在经历了传统企业转型后,该企业厂区已废弃了20年。怎样处理这个闲置多年的工业遗产呢?是让它继续闲置,还是将其合理利用造福群众?去年,我们决定将其450亩土地打造成集科普游、休闲游、养老服务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目前,相关规划正在进行中。”
我市是河南省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起源地,从最初的英福公司到后来的中原公司,遗留了大批煤炭工业遗产。新中国成立后,我市又成为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各类大中型企业在我市拔地而起。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历经产业转型和厂区搬迁等一系列变故后,我市许多工业基地瞬间变成了工业遗产。
据市文物部门统计,目前我市的工业遗产中有近代建筑物20余处,面积约1万平方米,如原英福公司的办公房、钱庄、职员住宅、医院门诊、电机房、井台,原中原公司的办事处、职员住宅。
诸多工业遗产是历史留给焦作人的无价之宝。在刚刚结束的焦作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动员大会上,如何保护我市工业遗产,让其服务当前大局,成了与会者反复提及的话题。
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在大会上强调,焦作是百年煤城,是河南最早拥有电厂,最早使用自来水、电灯的城市,历史给焦作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产。接下来,我市将加强对原道清铁路市区段、原英福公司李封煤矿、百年老街新华街等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加快蒙牛乳业、伊赛肉业等A级旅游景区提升,培育佰利联、多氟多等工业旅游新产品,尽快将工业旅游打造成新的亮点。
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让工业遗产焕发活力,我市已在路上。
据市文物局局长邢心田介绍,近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文物部门不断加大对近现代优秀建筑物的保护力度,本着“谁使用、谁保护、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和使用单位签订使用协议,落实近现代建筑物的保护、维修责任制。同时,文物部门将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优秀近现代建筑物申报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渠道筹集资金250万元,维修了一批近代建筑,从而为服务当前大局提供了保证。
在加大对近现代优秀建筑物保护力度的同时,文物部门先后将原英福公司钱庄旧址、职员住宅收归文物部门管理,并将其开辟为“百年焦作”陈列展览馆和焦作市地方文化展览馆,集中展示近代焦作的历史文化。与此同时,文物部门还加大对当代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并建议规划平光文化产业园、龙光文化产业园区、煤炭文化产业园区、电厂文化产业园区、解放区老皮鞋厂产业园区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目前,解放区老皮鞋厂产业园区已有一定规模。
让我市工业遗产“活”起来,将成为助推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潜力股”,这是工业遗产本身生存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图①为修缮后的“百年焦作”陈列展览馆。
本报记者 王玮萱 摄
图②为原英福公司厂区内的工业遗址。本报记者 王玮萱 摄
图③为原英福公司1号、2号井台及墙志。
(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