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新媒体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焦作日报手机客户端 年俗元素扉页图年味十足
本报官方微博粉丝突破30万
上周本报最受关注微新闻公布
焦作地区政务微信排行榜
本报新媒体服务景区获赞
学生抄袭 老师“连坐”
“体面回家”为“恐归族”作出示范
玩噱头的“补脑班”不足为信
“危整形”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1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玩噱头的“补脑班”不足为信

作者:□杨玉龙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目前,中小学生已经开始放寒假了,不少家长发现,除了各种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辅导班以及声乐、舞蹈等兴趣班,一些号称打造“最强大脑”的“补脑班”忽然多了起来。这些课的广告宣传非常诱人,甚至可以说是神奇,让一些家长不免动心,纷纷解囊。

  (据《北京晚报》)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希望能够在学习成绩上力拔头筹。因此,不少家长将孩子的周末安排得满满当当,就连寒暑假也成为孩子的“第三学期”。名目繁多的培训班背后,自然有家长的不理性行为,同时与培训机构的无底线宣传也有很大关系,禁不住诱惑的家长不管孩子的意愿,一概报班了之。

  尤其是号称打造“最强大脑”的“补脑班”,更让人心起涟漪。只不过,“补脑班”名声虽响,却并不见得名实相副。据悉,这些“补脑”的学习方式,拥有各种各样云里雾里的名字,如记忆宫殿法、神奇数字法等,而充其量就是联想法。这样的记忆法本质就是补习知识的一些小“花招”,有的孩子觉得好玩儿就记住了,貌似记忆力提高了,很有效,可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学习能力的提高。

  这其中的门道,媒体历年都进行曝光,教育部门也是屡屡发出警示,可惜的是,一方面家长并不“上心”,面对商家的忽悠,总是盲从盲信;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这些培训机构看得不紧、管得不严,就纵容了其无底线忽悠。而受累的自然是孩子们,假期成了学期,没有快乐可言。当然,亏损的还有家长的腰包,动辄成百上千甚至过万,再有钱也心疼。

  每个孩子的性格秉异,成长环境也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也就注定了他们每个人的学习习惯、方法也不尽相同。从根本上讲,学无定法,因人而异。家长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报培训班也未尝不可,不妨从尊重他们的意愿开始。要知道,适合别人家孩子的,或许并不适合咱家的孩子。

  一言以蔽之,号称“最强大脑”的“补脑班”,玩得只是噱头,不足为信。即便通过报班取得了一些学习上的进步,也切忌抱着这样的学习方法不放松。学习毕竟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与时俱进的过程,况且孩子的能力是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综合。因此,为了孩子的成长成才,对“补脑班”,诸位家长还须谨慎对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