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科普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着力提升重点人群科学素质
图片新闻
杨永国:医者仁心为患者
世界太极城 温县当先行
过节“井喷式献爱心”
“朋友圈屏蔽父母”与孝道无关
完善监管
如何践行低碳生活理念?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2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朋友圈屏蔽父母”与孝道无关
□杨朝清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好不容易学会用智能手机,春节加了女儿的微信,没想到,她把我给屏蔽了,想想也挺难受的。”近日,家住浙江宁波西门街道的刘阿姨对记者说,女儿的朋友圈连做美甲的小妹都能看,亲妈却被屏蔽了。

  (据《宁波晚报》)

  为增强与子女的亲情互动,避免让代沟变成“鸿沟”,一些年迈的父母好不容易学会了使用微信,却遭遇了“被屏蔽”。一腔热忱被泼了“冷水”,让他们不可避免地产生心理落差和相对剥夺感。“朋友圈屏蔽父母”的做法,归根结底,在于子女和父母对朋友圈存在不同的用户需要和价值认知。

  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认为,在现代社会,第一空间是家庭生活空间,第二空间是工作场所,第三空间是用来满足人们对社交、创意、娱乐需求的空间。在第三空间里,人们的关系是自由平等的,没有等级意识,也没有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束缚,可以把真正的感情释放出来。一些子女“朋友圈屏蔽父母”,就是希望拥有一个更加真实地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第三空间。

  伴随社会流动的加速,不少父母和子女处于一种分散居住的状态。和子女的日常生活缺乏交集的父母们,期盼着利用社交工具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让自己和子女在社交网络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微信朋友圈给父母打开了一扇了解子女的窗户,却也会让子女感受到无形的压力。

  一方面,父母和子女在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消费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代际差异,不可避免地出现思想碰撞和文化冲突;另一方面,父母的过度关心,也会给子女的正常生活带来困扰。就像很多子女习惯报喜不报忧一样,“朋友圈屏蔽父母”看似无情,实际上也隐含着子女对父母的爱与关心。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个精神家园,承载着年轻人的精神文化诉求。不论是分享生活点滴,还是发表观点,抑或进行人际交往,年轻人更希望从微信中得到尊重、信任、认同等愉悦的心理体验,而不是担心、压力甚至质疑等负面情绪。说到底,即使是父母和子女这样的亲密关系,保持适当的距离、尊重彼此的隐私、包容彼此的第三空间,都是必要的。

  “朋友圈屏蔽父母”并非不孝顺的举动,而是一种应该被人理解的“保持距离”。孩子将父母和自己的朋友圈隔离后,完全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多一些弥补,多一些电话问候,多一次回家看看,都比微信朋友圈更有情感互动的深度和广度。当然,不同的父母与子女有不同的相处之道,屏蔽与否,都取决于你个人的权衡与考量,而学会和亲人相处,也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