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新媒体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全方位展示文化活动
新媒体矩阵成为宣传新阵地
上周本报最受关注微新闻公布
焦作地区政务微信排行榜
投票开始了
停车那些事
“有偿网课”亟待立规定责
以“民考官”充实百姓获得感
有点高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2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偿网课”亟待立规定责

作者:□伊一芳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未来5年,人人都可以当‘老师’。”说这话的,是在线教育平台沪江网的CEO伏彩瑞。今年春节前,他发起举办了全国第一场“网师年会”,数百名网络教师从全国各地自费飞到上海参加聚会。他们中有的人一年内能把课“卖”到10万人次,有的人聘请了10多名助理“包装”自己,还有的人一年挣了几百万元。

  (据《中国青年报》)

  互联网时代,教育也在转型。“有偿网课”与教师有偿家教、有偿补课不同,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使得“有偿网课”有条件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有偿网课”可以引入更多的优质智力资源,让学生有实际获得,进而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可以说,传统教学方式借助互联网渠道,扩充了课堂教学的范围和内容,使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惠及更多的学生。

  但是,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有偿网课”因其超高收入,难免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其引发的争议也是有增无减。那么,该怎样界定此类行为?又该如何评价其现实功能?这到底是潜力无限的“互联网+”,还是恶名累累的“校外兼职”?当技术创新重新定义了某一行业的“工作方式”,必然会让既有的规则框架和管理经验面临尴尬。恰是在此事上,这种“尴尬”体现得尤为明显。

  据了解,多数从事“有偿网课”的老师认为,网上授课与实体培训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在线辅导没有房租、场地、人数的限制,给教师的报酬相对比较高,平台抽成20%,老师得80%,而相比于高额的线下补课的收费,学生和家长的付出要少很多。但公众担忧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当“有偿网课”获得的收入远远超过学校时,很可能会激励某些教师转移重心、本末倒置。而除此以外,人们还担心,在缺乏技术标准和对应规范的大背景下,“有偿网课”是否会走向乱局。

  对于以上问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曾于2016年4月表示,中小学在职教师不应因为参与有偿在线教育而影响正常教学,但会不会实行“一刀切”的禁令,目前尚在进一步研究中。可时至今日,国家层面上关于“有偿网课”的有关规范制度仍没有明确界定,能够从网上查到的只有北京市去年11月出台的《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2016~2020)》,其中规定除了在校教师,每名学生还将配备免费在线教师,享受“双师”服务。这与人们普遍期待的如何规范“有偿网课”还有很大距离。

  制度也是生产力,好的制度能够培育、促进新兴事物的健康发展。“有偿网课”方兴未艾,要让其健康发展,亟待有关方面为之立规定责。在这一点上,教育主管部门责无旁贷,必须尽早未雨绸缪,对“有偿网课”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探索建立合理的教师身份监管制度,进一步厘清公办在校教师与市场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不能让管理、规范一直落后于现实,导致“有偿网课”在商业与公益、体制内和体制外形成模糊地带,在无人管理的空间里野蛮发展。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邮箱:jzrbsp@163.com。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