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玮萱
这两天,刚刚顺利完成全市春节文化活动任务的市豫剧院院长远江华和他的团队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但他们又将投入到省“舞台艺术送农民”“中原文化大舞台”及市“舞台艺术送基层”“周末大舞台”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中去。
全年零间隙、高频率演出并没有让远江华和他的团队感到疲惫。相反,他们乐此不疲,并坚定地认为对于改制中的市豫剧院而言,只有今日频繁的演出才有明日的出路。
从2012年8月市豫剧团更名为“市豫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市豫剧院)至今,已近5个年头。近5年来,市豫剧院在市场中积蓄力量,调整方向,“唱”出了一片新天地。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到今年8月,政府设定的对市豫剧院而言无比重要的“5年过渡期”将毕。接下来,或将失去重要支撑的市豫剧院该如何走好市场路,值得远江华和他的团队静下心思量。
试水
市豫剧院在阵痛中前行
1952年,原新乡市新乐市场的一个草台班子被焦作矿区接收,逐步组建成了正规的豫剧表演团队,这便是市豫剧院的前身——市豫剧团。
其实,在成立之初,市豫剧团已走进市场,实行自负盈亏,演员可自愿流动,但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一些重要演员离团,剧团业务收入锐减,经济十分困难。后来,在焦作矿区的干预下,市豫剧团才逐渐起死回生。1958年~1962年,市豫剧团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期。据《焦作市豫剧团大事记》载,1962年,市豫剧团再次调整、精减人员,全团81人,当年演出453场,收入11.57万元。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市豫剧团已是国有剧团,并迎来了发展黄金期。作为焦作市唯一的专业戏曲表演团体、河南省实力较强的专业戏曲表演团体之一,当时的市豫剧团排演了多场在全省甚至全国获奖的戏曲节目,全年平均在全国巡演300场。
就这样,捧着“铁饭碗”又过了近30年的市豫剧团,在文化体制改革的驱使下,重新回到了出发的站台。
2012年8月,焦作市豫剧团实行改制,更名为市豫剧院。改制初期,许多突如其来的事情令刚刚主持工作的远江华愁眉不展。改制后,政策规定凡男性工龄满30年、女性工龄满20年,且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者可申请退休。一时间,市豫剧院有23名演职人员同时申请退休,退休人员几近剧团成员的三分之一,其中还有一些是“台柱子”。
“改制势在必行,因为从2000年开始,国有剧团已很难适应新时代文化市场需求,持续走下坡路,仅靠政府补助维持日常所需。这时,有的演员消极怠工,有的演员四处走穴。可当改制真正来临时,谁都不适应。人心不稳、待遇偏低、演员紧缺、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没人没钱没剧目就没法接活儿,加之演出市场不景气,市豫剧院在改制初期真是步履维艰。”谈起市豫剧院刚刚改制时的情景,远江华有些激动。
怎样才能扭转局面?回望过去,远江华总结了“三点”:架子放低点儿头脑灵活点儿、花样儿多一点儿。
远江华说:“以前我们是国有剧团,有一批专业演员,市场报价自然较高,可多数客户不愿意请。不仅如此,一些演出环境不太好的地方,演员也不愿意去。为了与市场接轨,我们就把演出价格报得低些,可价格一低又顾不住演出成本。总之,高不成低不就,局面尴尬。因而,我们必须在观念、演出内容等方面进行改变。”
为了寻找演出机会,远江华和他的团队主动放低姿态,经常毛遂自荐,迎合客户耐心洽谈,甚至找熟人、托关系,“挤”进市场空隙;为创收,市豫剧院的演员不断调整心态,参加红白喜事、祝寿、开业庆典等不同形式的演出;根据观众欣赏需求,市豫剧院不断更新剧目,排演了一些文、武、喜、悲、戏曲综艺晚会兼备的剧目,灵活运用演出形式,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市豫剧院还十分重视培养人才,近几年来,培养了如袁燕红、常艳霞、李站稳、康建广、任苗苗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
在阵痛期过后,2013年市豫剧剧院全年商业演出就达到了105场,2014年95场,2015年104场,2016年53场。
寻路
市豫剧院好戏在后头
虽然近5年来市豫剧院已积攒了丰富的商业演出经验,但若失去了政府的“5年过渡期”,它的日子仍是捉襟见肘。
事实上,这5年来,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依然是市豫剧院的主要客户。2013年,政府将需要市豫剧院配送的50场优秀剧目调整至100场。2014年后,每场配套演出费由原来的6000元增至8000元。有了这些资金,外加商业演出资金,从2013年开始,市豫剧院职工才可以涨工资,并按时缴纳社保。
然而,如今“5年过渡期”将至,市豫剧院该如何打算呢?
远江华心中已有计划。他说,一个戏能救活一个剧团,带动一个团的发展,可市豫剧院缺少可以重塑品牌的大戏。为了改变现状,需排演大戏。目前,市豫剧院已筹集180万元资金,并携手中国戏曲学院名导启动了《监察御史韩愈》项目,该项目预计今年4月份进入排演阶段。
除了大戏,市豫剧院还将排演迎合更多市场客户需求的小戏。据远江华介绍,市豫剧院将利用现有演出团队多排演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扩大市豫剧院在群众中的知名度。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市豫剧院将持续增收节支,迎合市场,合理分配人员、资金。
远江华说:“政府依然是我们的大客户,随着公共文化服务需求量大增,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力度也将只增不减。市豫剧院有能力在公共文化服务配送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将不断排演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且接地气的剧目,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展望未来,远江华和他的团队已没有了初入市场时的恐慌,增添的是对当下文化市场的敏感反应及对将来文化市场的预判能力,这是他们改制5年试水路上的最大收获。
图①为春节期间,市豫剧院在焦作影视城的演出受到群众热捧。
图②为市豫剧院在东方红广场演出。
(本组照片由市豫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