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这段时间吃饭咋样?大便正常吗?来,让我再看看您的腿。”2月17日午饭时分,在中站区李封街道紫荆社区88岁的李秀花家中,市中医院急救中心主任张军锋一边跟老人闲聊,一边掀起老人的裤管,按压观察老人的腿部。
去年年初,李秀花因脑梗住院治疗,出院后身边便离不开人,饮食起居由大儿子与大儿媳照顾,天暖时老人还能走动一下,但进入冬季后,身体却不如往常,一直卧床休养。
“长期卧床容易大便不畅,饮食上还要多注意。这几天天冷了要注意保暖,等天暖和了再扶老人出屋走动一下,晒晒太阳……”张军锋叮嘱李秀花的大儿媳孙春喜。检查完毕,张军锋扶着老人让他缓缓躺下,为老人掖了掖被角,才轻步走出老人的卧室。
张军锋与李秀花一家并无亲属关系。从老人患病起至今,他时常会像这样,主动前来把脉问诊,关心老人的健康。
像这样上门为居民进行健康服务指导,对于张军锋来说是家常便饭,他把这称作是“分内事”。
张军锋是洛阳宜阳人,2003年大学毕业后便来到我市中医院工作,在中站区李封街道紫荆社区落了户。
张军锋待人亲和,喜欢帮助人,街坊邻里谁家有人头疼脑热的都爱找他给瞧瞧,只要他在家,不管手里有啥活,遇到上门求助的,他都会随着去看看。久而久之,张军锋在邻居中出了名。
2012年,中站区李封街道组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紫荆社区第一网格网格员樊素青找到张军锋说:“咱社区要成立志愿者服务队,需要医务志愿者,你愿不愿意加入,闲暇的时候给社区居民提供些健康服务。”因为知道医生忙,工作压力也大,当时提出这个请求时,樊素青心里直打鼓,怕被拒绝。
“行,算我一个。”张军锋爽快地答道。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樊素青笑着说:“这动员工作太顺利了,让我着实有些不适应。”
既然成了一名社区志愿者,那就得干点啥。在得到张军锋同意后,社区在辖区群众中公布了他的手机号码。由于医务工作者的身份,让张军锋迅速成了社区居民常联系的志愿者,尤其是社区的老年人。
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张军锋发现,很多孤寡老人因为行动不便,去医院体检、看病困难较大,他利用空闲时间,走街巷进家户,帮助这些行动不便的老人。2013年7月,在焦克路西部工业聚集区的安置小区里,有一位90岁的老人突然身体不舒服,他得知后立即赶到老人家中处理,连续几天为其进行诊治,最终使老人痊愈。跃进路有一位薛姓老人,患有高血压、帕金森等疾病,一天晚上突然发热,呼吸困难,他得知后马上赶到老人家中,连夜进行处理,直到病情好转后才离开。
“小张是个好医生,查得仔细,待人好,药咋用、平时注意点啥、怎样保健、怎样锻炼,他都讲得清清楚楚,生怕我记不住,现在俺社区这些老年人都快离不开他了。”紫荆社区82岁的独居老人牛桂花说。
“在社区只能处理些小病,治疗还是需要尽快到医院。”张军锋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长期的工作经验让我越来越认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他在志愿服务中,更加热心向公众宣讲健康知识。针对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逐渐提高、发病年龄越来越来年轻的问题,他利用空闲时间,向社区群众宣传常见的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治疗知识。在春秋季流感高发期,他下班后又在社区上起健康教育课,给居民传授多开窗通风、醋熏房间等流感预防知识,建议居民们加强锻炼,多参加户外活动,以提高免疫力。冬季是肺病、心脑血管病高发季节,他便提醒群众注意保暖,有基础疾病的居民要按时服药,避免季节病发生。
张军锋说,医者仁心。不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上在生活中,守护百姓健康都是他的分内事,他希望在尽心为患者诊治的同时,更好地向社会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人人关注健康、人人参与健康的新风尚,让人们不得病、少得病。
记者手记:
谈自己,张军锋话很少,反复强调为社区居民做的这些都是小事,是自己的分内事。
谈社区居民,张军锋很挂心,不是惦记着前面楼上奶奶的身体,就是想着西边家属院爷爷的病情。
谈志愿服务与本职工作,张军锋认为,志愿服务让自己有了更多的成长。他说,过去他认为,和患者打交道就是患者来找医生看病,医生为患者进行治疗,医学就是研究疾病的学问。最近几年,他逐渐认识到,医学是研究健康的学问,医生是跟患者打交道,而不是和疾病打交道。医者的最高境界是如何帮助人们少生病,不得大病,得病后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上医治未病。我们期待更多的医务工作者,精进医术救治患者,关注并倾力健康科普,提升人们预防疾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