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尽管医患关系紧张,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一次职业,我还是愿意当医生。”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买凤云说起自己的职业,一脸幸福。选择医生这份职业,是买凤云年少时的梦想。从医多年,她对梦想的坚持仍未改变。虽然医生这个职业意味着付出、辛苦,但在她看来,热爱就是一种力量,支持她在行医路上继续走下去。
一名村医曾是她心中的偶像
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成员、省肝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省中医方剂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省中西医结合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市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买凤云身上,顶着诸多的头衔。然而,这名在肝病领域有着一定知名度的主任医师,内心深处竟流露出对一名村医的崇拜之情。
“小时候,我们村的村医对患者有求必应,随叫随到,自己看不好的病,他还陪着患者到市里的医院去看病。因此,村民对他非常尊重。受此影响,儿时的我心里就萌发了当医生的梦想,做一个能帮助别人解决痛苦的人。”买凤云回忆说。
参加工作以来,买凤云始终以救死扶伤为天职,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时刻刻为患者着想。看病时,她从检查到治疗,处处为患者精打细算,能让患者用最少的钱把病治好,绝不让患者多花一分冤枉钱。如果是远道而来的患者,她还会跟相关科室沟通,尽量当天做完检查,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治疗。
走上院领导岗位后,买凤云千方百计挤出时间,坚持每周四坐诊,并对其分管的病区进行查房。遇到一些急、危重症患者,她总是冲在第一线。特别是收治的重型肝病患者,他们中不乏病情复杂,往往合并有多种疾病,身体状况又差,各脏器功能均有衰退,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每一次,她都能够耐心分析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在顾全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精心治疗,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无数患者转危为安。
每天都不放松对医学的学习
采访中,记者看到买凤云的桌上摆着一沓厚厚的书籍,有《内科学》《临床肝脏病学》《伤寒论》等中西医学方面的书籍。“因为专业知识更新非常快,这就需要医生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买凤云说,“这本《内科学》,从第一版到如今的第八版,每更新一版我都会看。”
不仅如此,买凤云还利用互联网,在手机上下载“医生站”进行学习。“‘医生站’被称为医生的加油站,不仅有前沿实用的医学文章、权威的医学专家讲座,还精选医学学习视频,并能与名医进行面对面交流,这对我们医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每天早上,我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医生站’进行学习。”买凤云如是说。
她不但自己主动学习,而且还要求所分管的科室医生学习。在买凤云看来,作为一所专科医院,医生所具备的不能只局限于所从事的专科知识,还应对其他疾病专业知识有所涉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如今,有着34年临床经验的买凤云,凭借扎实的医学功底,将中西医有机结合,其主持开展的科研项目——柔肝1号汤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已申请立项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患者身边的国家级专家
病毒性肝炎等肝病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问题之一,由于肝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诊疗困难、公众相关知识缺乏,使得虚假宣传盛行、社会歧视现象突出。为给老百姓提供真正的专家、正确的信息、正规的诊疗咨询服务,2013年,中国科技协会、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人民网、健康报联合举办“健康中国——肝病防治科普行动”活动,该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全国筛选医术好、医德高且热爱科普咨询活动的肝病咨询专家,并组建国家级团队。经过资格审查、培训和考试,最终,买凤云成为首批国家级肝病科普咨询专家,她也是我市唯一一位获此荣誉称号的肝病专家。买凤云被聘为国内首批肝病科普咨询专家的消息被报道后,每天都能接到四五个肝病患者的咨询电话。为了方便患者咨询,买凤云在媒体上公布了咨询热线,健康中国——肝胆病防治项目办公室还在“肝胆相照”平台上为买凤云建立了“买凤云专家工作室”,让不少肝胆病患者及时得到了国家级专家的健康咨询、科普教育。
“在我接听的咨询电话中,不少患者对肝病知识了解甚少,有的患者为了学业、工作不能及时接受治疗,轻视肝病给自身带来的危害。”买风云说,“此外,我还从一些咨询的患者那里了解到,目前,一些小医院、门诊乱医乱治现象十分严重,如此不科学、不规范的治疗,让不少肝病患者吞下了苦果。”
2015年11月,买凤云又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聘任为全国肝胆病咨询专家。尽管接听患者电话咨询均是义务奉献,但买凤云却乐此不疲。“不论患者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不管什么时间打电话咨询,我都会接听,并给患者进行耐心地健康知识讲解。”买凤云说,“没有得病的人体会不到得病人的痛苦,得病的人其实很无助。这时候能给医生打个电话咨询一下,感觉有救了,心就踏实了。”
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买凤云就像一名家庭医生,随时为患者提供帮助,让陷入绝望的患者燃起了生的希望。
(本文照片由朱传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