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穿上白大褂,她仿佛蕴藏着无尽的力量;只要一见到病人,她温情的眼睛里就饱含着亲切的爱意……从医27年来,她用高超的医术帮助无数肝病患者挽回了健康,用真诚的服务赢得了众多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好评。她就是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三科主任张淑娥。
不忘初心 用心做好本职工作
1990年,张淑娥以优异的成绩从新乡医学院毕业,进入市第三人民医院成为一名肝病医生。27年来,她恪尽职守,认真工作,始终把患者的康复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用心服务,真诚与患者沟通,用精湛的医术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
“不求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求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张淑娥就在心中暗暗立下了这样的誓言。作为科室负责人,张淑娥不仅要处理科室的日常事务,还要和其他医生一样接诊、查房等,每天都忙得团团转。工作27年来,她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医院。谈起张淑娥,与她共事的医护人员都纷纷竖起大拇指,深有感触地说:“张主任一心扑在工作上,心里装着的都是工作。这么多年来,大事小事吃苦在前,集体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我们大家都特别尊敬和信任她。”
的确是这样,张淑娥经常是刚下班回到家,就有患者打来电话咨询病情;常常饭吃到一半,科室打来急诊电话就赶去抢救患者;有时睡到半夜还会被急促的电话铃吵醒……像这类事情对她而言已是家常便饭。
由于丈夫长年在外地工作,张淑娥不仅要忙工作,还要独自照顾家庭,常常忙得团团转。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后来又去了外地上大学,张淑娥才稍微轻松一些。然而,6年前,80多岁的公公和婆婆相继生病,公公患上老年痴呆,婆婆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俩人吃喝拉撒都需要张淑娥一个人照料。后来公公去世,张淑娥担心婆婆伤心,对她照顾得更加无微不至。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张淑娥从不言难,不仅尽心尽力守护着亲人,而且工作也丝毫没有耽误。
医者仁术 处处为患者着想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作为一名医生,服务的对象是病人,每天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不仅要帮助他们摆脱病痛,还需要善于沟通。
“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多为病人考虑。”张淑娥说。她时常这样要求自己和身边的医护人员: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医生必须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爱护病人,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和亲人。
张淑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只要经她手接诊的患者,都会与患者认真交流,包括病情的变化、患者的心理劝导,甚至连不该做什么动作、不该吃什么食物等小细节都不放过。在治疗时,她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尽量减轻患者的负担。
今年2月初的一天,张淑娥接诊了一位68岁的肝硬化患者孙阿姨。据孙阿姨的老伴介绍,她2年前患上肝硬化,曾在我市多家医院治疗过。当天上午,孙阿姨突然病发,神志不清,不但认不出老伴和儿子,还将白菜当成馒头啃。家人见状,连忙将她送到市第三人民医院。
张淑娥接诊后,通过向孙阿姨家人了解病情及详细的检查,诊断孙阿姨为肝硬化并发肝昏迷,专门为她制订了个性化治疗方案。半月后,孙阿姨病情基本痊愈。她和家人没想到,她不仅得到了有效医治,而且治疗费远远低于其他医院。
妙手回春 为病友排忧解难
张淑娥常说,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应该尽自己所能帮助病人解除病痛。从医27年来,张淑娥以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临床一线。她深知,作为一名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钻研才能真正为患者解除病痛,她广博群书,勤于钻研,曾前往北京佑安医院等地进修,并多次参加国家卫计委组织的肝病及其他传染病精品培训班,拓宽了对疾病敏锐的洞察力和诊疗思路。
去年9月,张淑娥接诊了一名65岁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当时,这名患者还伴有电解质紊乱、重度营养性不良和痔疮等并发症,曾前往我市多家医院就诊。很多医生对此都束手无策,纷纷劝其家属放弃治疗。这名患者的家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张淑娥。张淑娥发现,这名患者当时瘦骨嶙峋,腹部高度肿大,并伴有高血糖、少尿、间断性出血等症状,命悬一线。张淑娥立即对其实施抢救,很快使患者转危为安。随后,她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并从外院找来治疗痔疮的医生联合治疗。半年来,这名患者病情日渐好转,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
多年来,张淑娥用她瘦弱的身躯挑起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三科的重担,勤于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赢得患者、同事和领导的肯定,2015年、2016年分别荣获医院先进个人和优秀职工荣誉称号。同时,她还是市医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市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市医学会妊娠合并症专业委员会委员,并在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市级科研成果奖2项。
(本文照片由高永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