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病魔来袭时,是她驱走了阴霾;当死神逼近时,是她给患者带来了曙光;当患者濒临绝望时,又是她用爱心播种着希望。多年来,她凭借精湛的医术,救治了无数肝病患者的生命;她把每一位患者视为亲人,提供热忱贴心的服务……她就是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六科副主任焦月琴。
不放弃每一名病人
1988年,焦月琴从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疗专业毕业,来到市第三人民医院做了一名肝病医生。
焦月琴介绍,肝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疑难病症之一,尤其是乙型、丙型和脂肪肝、肝硬化及癌症,近几年来在我国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美好生活和健康。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深感责任重大。
自上班第一天起,焦月琴就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肝病医生,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为此,她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每天忙忙碌碌,像一只飞速旋转的陀螺,永不停息地默默奉献着青春。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焦月琴勤于钻研、善于学习,经常参加省内外各类学术会议和培训,并先后前往齐齐哈尔医学院和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进修,在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重症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肝性脑病、肝腹水、消化道大出血等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在各种危重急症的抢救方面尤为擅长。
2013年10月的一天凌晨4时许,医院接诊了一位70多岁的肝硬化患者。当时老人还伴有严重的消化道出血,口里不停地向外吐血,病情非常危急。焦月琴接到值班医生的电话后,立即起床赶到医院。
焦月琴发现,老人已经奄奄一息,命悬一线,抢救成功的概率很小。老人的家人一度准备放弃,但其他亲人希望焦月琴试一试。焦月琴当即表示,只要有一线生机,她就会竭尽全力。
紧接着,焦月琴立即组织医护人员对老人进行抢救,下胃镜、套扎、用药……经过一番忙碌后,老人的病情渐渐稳定下来,消化道出血也止住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焦月琴根据老人的病情制订了适合的治疗方案,并经常到老人病房观察其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和治疗措施。半月后,老人顺利康复出院。为了表达感激之情,老人的家人特意制作了一面锦旗送给焦月琴。
用心对待每一名病人
在日常工作中,焦月琴不仅对医术精益求精,还视患者如亲人,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帮患者之所需。
肝病的病程长,病情容易反复,治疗周期长,病人十分痛苦,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还带来非常重的经济负担。焦月琴非常体谅患者的疾苦,善于了解并主动掌握患者的需求,懂得换位思考。在治疗中,焦月琴根据病情因人施治、因需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尽可能减轻患者负担。
由于焦月琴医术精湛,找她治疗的患者非常多。所以,焦月琴每天都很忙碌,除了上班时间为患者治疗外,还经常加班加点,甚至休息时也经常要赶到医院抢救患者。但焦月琴毫无怨言,依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及时给予患者适合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2011年春季,医院接诊了一名22岁的肝硬化患者,这名小伙子还伴有肝腹水、肝昏迷和肝衰竭等并发症,病情非常严重。他曾在多家医院治疗,都不见好转,甚至医院一度还给他下了病危通知书。家人不愿意放弃,准备带他去北京治疗,出发前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市第三人民医院。当时他们来到医院已8时许,焦月琴刚上完夜班准备回家。她发现患者的腹部和腿部都肿胀得厉害,还一度出现休克,病情十分危急。于是,她立即穿上工作服,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抢救。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小伙子终于转危为安。但是,焦月琴仍然放心不下,一直待在病房里进行观察,以便随时应对病情变化,直到16时许患者的病情稳定下来,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了家。此后,由于小伙子病情经常恶化,焦月琴常常凌晨两三点接到科室的电话。每次她都二话不说,立即赶到医院进行抢救。除此以外,焦月琴还经常到病房观察小伙子的病情发展,并提醒他日常的注意事项,随时关注他的心理变化,耐心地安慰他、鼓励他。经过3年多细致周到的治疗,小伙子最终康复出院。
出院时,小伙子感动地说:“焦主任医术好、医德高,待我像亲人一样,不但看病非常负责,而且服务态度很好,使我感到放心。每次查房时,她都详细询问我服药后的情况,随时掌握病情,对症下药,用便宜药,处处为我着想。”
付出总有回报,焦月琴曾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三等奖2项,发表国家级、省级科研论文20余篇,发表专著2部。同时,她还是市医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市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市医学会妊娠合并症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市医学会结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本文照片由高永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