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见到朱建香之前,记者先听到了她演奏的古筝曲。那是一种天籁般的声音,如流水潺潺又似环佩铃响,空灵悠远的古筝声一下子就抓住了听者的心,让人仿佛置身于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敲开了门,在见到朱建香的那一刻,记者似乎明白了,正是那古朴雅韵的古筝让一位年届50岁的女性如此恬静、安然。煮上水,燃上香,伴着阵阵茶香,记者慢慢走进了朱建香的古筝世界。
上世纪50年代,朱建香的父母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大西北支援建设新疆。1966年,朱建香在新疆出生。从小与能歌善舞的新疆孩子在一起玩的朱建香,发现自己跟他们有些不一样。“我不喜欢唱歌,也不爱跳舞,独独对他们演奏的乐器很感兴趣,尤其喜欢悠扬婉转的二胡声。”朱建香说。
然而,传统的父母不允许朱建香接触这些乐器。“父母总说玩物丧志,很反对我学习二胡,我就偷偷地跟着同学的爸爸学习。”儿时偷着学二胡的经历,朱建香至今仍历历在目。
22岁时,在姨妈的建议下,朱建香离开新疆,来到焦作,并顺利进入焦作化工二厂工作。之后就是结婚、生子,按部就班,每天三点一线,日子似乎就这么过去了,但学习二胡的情缘还在。
于是,在30岁时,朱建香找到了一家培训中心,表达了想学二胡的心声。
“你的小拇指太短,不适合拉二胡,也拉不好二胡。”培训班老师的话像一盆冰水,浇凉了朱建香的心。
“不过,你的手形倒是像弹古筝的,你去试试吧!”听完老师的话,朱建香顺手拨弄几下古筝的弦,她没想到,就是这么随手一拨,竟拨出了与古筝的半生情缘。
“这个声音太美了,那清脆美妙的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好像被摄取了魂魄一般。”朱建香说,“从那时起,我就下定了决心,学习古筝!”
在朋友的帮助下,朱建香认识了启蒙老师——薛海琳。“刚开始学的那段时间,真的太难了,我对古筝一窍不通,就只是凭着心中的那分喜爱坚持着,还好,有薛老师一直鼓励我。”朱建香坦言,“也许是年龄大了,别人两小时就能学会的东西,我得用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凡事都怕坚持,朱建香深谙这个道理,多付出肯定会有收获。就这样,上班时,只要一有空闲,朱建香就在心中默背曲谱,在腿上练习指法;回家后,坐在古筝旁一遍又一遍地弹,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弹得是什么啊!跟弹棉花一样,还影响邻居们,别浪费力气了。”丈夫的话不仅没有让朱建香退却,反而激发了她的信心。她越学越入迷,越弹越沉醉。两年后,朱建香考过了古筝业余七级。又过两年,她成功通过十级考试,达到了古筝业余演奏的最高水平。
2012年,朱建香退休了。朋友建议:“既然你这么喜欢古筝,又弹得这么好了,为什么不把喜欢的东西传播出去,教给更多的人呢?”
朱建香仍心存顾虑:“我不专业,能教得了学生吗?会不会耽误他们?”
“不专业就努力让自己变得专业就行了。”朋友的话让朱建香豁然开朗。随后,她赶到郑州,跟着河南曹派古筝继承人、古筝泰斗曹东扶之子曹永安学习古筝演奏。“这时候,我学的就不只是乐理和指法了,更多的则是对音乐的理解,是思想境界的不断升华。”朱建香说。
2015年,朱建香开办了梦之声古筝教室。她的学生遍布各个年龄层,64岁的学生高秀菊告诉记者:“没有朱老师的鼓励,我就没有学习古筝的勇气,她就是我在古筝路上的风向标。”
在教授学生上,朱建香显然有自己的一套。“学生每演奏一首乐曲,我都要求他们先去了解乐曲的文化背景,只有准确把握,才能正确演奏。”朱建香说。她还研究了弹奏古筝的“三字经”,通俗易懂,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快速地融入其中。
除了教学,朱建香更加注重提高自己,勤奋练琴。她说:“我如果不练习就会退步,就不会带出好的学生了,这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音乐是最纯洁的交流方式,而我,尤爱古筝,只有古筝最爱我,最懂我,最惜我,这是一辈子的缘分。”朱建香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