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市民刘先生在扫描“摩拜单车”二维码时,出现了本不该出现的转账提示,于是向警方报案。当地有些市民也发现,扫描“摩拜单车”上的二维码后,如果不注意,自己的钱很可能就被坏人转走了。虚假二维码骗局并非孤例,在广东破获的一起二维码诈骗案中,犯罪分子通过扫码盗刷获利90余万元。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二维码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媒体、移动支付、产品促销、应用程序下载等方面,大大方便了消费者。然而,利用扫描二维码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呈现日益猖獗的态势,不但让消费者损失钱财,也为二维码的广泛应用和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利用二维码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之所以屡屡得逞,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制码技术几乎零门槛,不法分子可以轻而易举地将病毒、木马程序、扣费软件等植入二维码,让消费者上当受骗;二是二维码是一种用肉眼不易识别的信息技术,不法分子采用粘贴等方式,用自己的二维码遮盖在商家正常二维码上,消费者根本无从识别,更别说防范了。
决不能让二维码变成脱缰的“野马”。既然消费者对二维码诈骗无能为力,那么,使用二维码的商家就应承担起积极防护的责任。比如,支付宝公司近日宣布,支付宝付款码将专码专用,只用于线下付款,而且自带网址检测功能,如果发现安全隐患,系统会发出安全提示,以避免消费者上当受骗。
除了商家负起责任外,打击二维码诈骗还要从法律和制度入手,让二维码从生产、制作,再到流通和使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结束目前二维码在生产和流通领域既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也缺乏统一管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