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太极拳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舞动在乡村的太极风
2017年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 太极拳培训班圆满结束
周口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
巾帼展英姿
跟着张保忠学太极剑(三十二)
石冬冬:痴心太极为传承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7 年3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冬冬:痴心太极为传承

作者:本报记者 王龙卿 实习生 王月松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石冬冬在演练太极拳。    本报记者 王龙卿 摄
 
   

  “我会继续努力,将太极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是石冬冬在近日“河之南”文化娱乐风尚盛典上获得武术文化贡献奖时的获奖感言。而他本人,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太极拳生涯中,也一直践行着这句话。

  石冬冬是陈式太极拳王西安拳法的第三代传人,是被太极拳界誉为“常胜将军”王战军的入室弟子。“师父曾说过,要想练好太极拳,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沉淀自己。所以练习太极拳必须有宽广的胸怀,忍受住长期的枯燥练习。”石冬冬说,“因为太极拳本身的特点,短期内看不到很大的成效,前期必须要打好基础,练好内力,经过大量枯燥的基础练习后,慢慢地就能看到成果。”

  1998年开始习武,2002年转向太极拳,石冬冬至今已经有15年的太极拳生涯。石冬冬在王战军太极学校上学时,每天都要练拳至少十个小时,除此之外还需要学习文化课,非常辛苦。很多他的叔叔辈拳师都评价他在太极拳方面天赋极高,非常有灵性。既有灵性,领悟力强,又肯吃苦,努力训练,才成就了石冬冬。

  在石冬冬的心中,不仅有对太极拳最初的热爱,而且有着对太极文化传承的一分责任。15年间,石冬冬蝉联三届河南省太极拳锦标赛的冠军,多次获得国际太极拳年会太极推手冠军,他还在全国各地多次参加公益性活动演出,在四川、陕西、上海等地授拳。

  如今已经是王战军太极拳学校的教练,并且在浙江独自开办了一家武馆的石冬冬,仍然一直追随着师父王战军继续深造,在老师的精心传授下,在太极拳理论和技术上都在不断探索。

  能够让一个人在太极拳事业上坚持十几年,离不开他对这项事业的热爱,更离不开身边人的鼓励和支持,这也让石冬冬更加坚定了继续传承发展太极拳的决心。他潜心学习,刻苦训练,在师父的教导下技术越来越精进,不断在各大比赛上获奖。

  “这么多年真的很感谢我的师父。没有他对我的鼓励、鞭策、批评甚至摔打,就没有现在的我。过去他的很多话我当时还不能理解,现在我自己出来带领一个武馆,才理解了师父当年的良苦用心。”石冬冬说。

  如今,太极拳也是一项非常流行的运动,是一个新的潮流,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其实和我们专业练拳的不一样,每个人都可以练习太极拳,它对强身健体有极好的效果。现在大多数人缺乏锻炼,很多人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做太过剧烈的运动。这个时候太极拳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太极拳节奏慢,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改善心理素质,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我以后就是想继续把太极拳、太极文化普及开来,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太极拳,了解太极文化的发源地焦作,让焦作人以太极拳为荣,让太极从焦作走向世界。”石冬冬坚定地说。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