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中国漫游费的终结之年。从1994年原邮电部发布《关于加强移动电话机管理和调整移动电话资费标准的通知》算起,“情不知所起”的漫游费,就在中国人的话费支出中占据相当大的部分。这项被“吃瓜群众”称之为“化石费用”的收费,代表并见证了中国电信资费格局中的某种坚韧与诡谲。
取消漫游费,不过是“一键搞定”的事。但民怨沸腾之后,即便是“提速降费”最火的2015年和2016年,三大运营商先后表态将逐步取消漫游费、推进全国一体化资费,然而,“推进”的结果仍得靠政府工作报告来“扬鞭”。一来,这固然说明在“互联网+”时代下,政府对民生性电信资费的重视;二来,恐怕也说明电信资费的调整尚未“市场化”,电信服务价格的“坚冰”仍有赖宏观调控之手来“击碎”。
不过,对于今日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漫游费已经是逐步被边缘化的“小众资费”。QQ语音和微信视频等工具,足以绕过“漫游”的问题;至于更多网络电话APP,比传统的语音通话有趣多了。何况,在三大运营商的花式套餐里,漫游早就不再是卖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取消漫游费,固然惠及民生、大快人心,但取消后的红利,估计并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多么直观的感受。眼下而言,比漫游费更该拎出来“走两步”的是网络资费。
这两年,各大运营商为响应号召,纷纷落实“提速降费”政策。据权威数据显示,宽带费已经单价降了60%,而据工信部透露,“提速降费”政策实施以来,三大运营商让利逾400亿元。不过,真福利还是假套路,各方说法也是甚为纠结。但是,就在今年年初,中办、国办专门印发《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服务。“用得上”是基础硬件,“用得起”是价格水平,“用得好”是服务质量——在分享经济激活网民红利的今天,把上网费用先降下来、把不清零的口号先落实起来,恐怕是最为现实的民生红包。
这是一个看似两难的选择:网费是企业定的,相关部门不适合直接插手;但如果职能部门不施压,纵使2.0版的“提速降费”政策,似乎也能被各种套餐打折扣。可问题是,信息化浪潮与民生福祉的兑现,实在又等不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心发现”,而今,政府工作报告都点名了,翻过漫游费这一篇,上网费也该出来好好“走两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