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名师当“网师”,不值得提倡
世相漫话
“洋犁”走红带来的启示
选择“离开”的方式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3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洋犁”走红带来的启示
□管建涛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春耕备耕时节,东北不少种粮大户、合作社不愿意购买四五万元的国产犁,反而花20万元左右买进口犁。“洋犁”走红,折射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课题。

  我国犁具生产和使用历史悠久。农民之所以弃“土犁”选“洋犁”,不仅因为其使用效果和耐用性有优势,更因为后者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

  近年来,我国土地流转比例增加,规模化经营程度提高。与此同时,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增多,经营土地的农民迫切需要利用高效农业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在春耕、夏管、秋收等关键时节不误农时,还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经营的精准度,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洋犁”走红,表面上是农业工具的差异,实则反映我国工业制造水平的落后。德国雷肯公司200多年专注犁具生产,把技术创新放在首位,原料采购追求高质量,零部件生产注重专业化。这些技术进步值得我国企业借鉴。

  我们从两种犁具的不同境遇可以看出,推动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的必要性、紧迫性。

  在农业生产中,犁具看起来不起眼,但和农机一样重要。如果农民没有配套的犁具,再好的机械也会“趴窝”。如果农民依赖进口犁具,一旦外国无法及时供应,也会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

  “洋犁”走红,给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启示:要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改变当前农业生产与科研中重农机、轻农具的现象,加快犁具科研与创新,生产出匹配大马力农机作业速度、满足秸秆还田要求的犁具。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从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面”上推进,而且要从微观上、细节入手,从一把犁具,一粒种子等“点”上着眼。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