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档案
唐杰,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临时党委书记,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兼职教授;曾历任深圳市政府秘书长、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深圳市副市长。唐杰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与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合作进行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与著名空间经济学家藤田昌久合作进行中国空间经济均衡研究。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深圳的前副市长,唐杰致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推动特区建设,为深圳和我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突出贡献。
重要论断
●深圳什么最重要?企业家最重要。没有企业家,就没有深圳的今天。
●经济增长来自知识,知识来自人才。未来深圳需要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这是对人才工作的挑战更是对教育工作的挑战。
●过去30余年,深圳取得了伟大成就,也遇到过不少挫折,而创新发展与结构调整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我们永远都在路上。
●有为的政府不在于指导企业,在于能够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让企业能够用这些公共产品降低成本,创新性地成长。
深圳是个由无限个传奇故事编织起来的年轻城市,如今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和创新发展的代表。
30年前的经济总量仅相当于香港的2‰,目前约为香港的95%。本世纪初,深圳人均GDP只是台湾的1/3,2013年已经超越台湾。
深圳已经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移动通信装备生产和技术创新城市,正在成长为生物、新能源与材料科学的引领中心。在深圳之前,全球似乎还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够在短短的30年里实现由农业经济向知识信息经济的连续跳跃。现在的深圳,生产着近万种高新技术产品,是十年前十几倍,其中半数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深圳是大陆拥有PCT(专利合作协定)专利最多的创新型城市,是最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与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性企业的聚集地。
深圳的转型之路
“深圳走出了一条由低向高、渐进快速的产业升级转型之路。”唐杰认为。
第一阶段,1985~1995年,企业以外商投资为主、生产以加工装配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以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中心外围”关系,到20世纪90年代初,以OEM(代工)生产方式为代表的加工贸易企业成为支持经济超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深圳产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张。
第二阶段,走向模仿性创新的生产制造。1995年上半年,经济增速大滑坡,产业加剧外迁,山寨现象出现,有了Made in SZ(Shenzhen)戏称,这是德美日韩都曾经历过的,没有核心研发竞争力,凭借模仿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的品牌生产。
第三阶段,加快从深圳装配向深圳制造的转变。本世纪初,华为、中兴以及一大批具有核心技术居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专业化创新型中小企业群体崛起。以招商银行和平安集团为代表的创新性金融业开始崛起。
第四阶段,发力向深圳创造转型,“十二五”期间,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专利已占全球的1/5,基因测序分析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显示技术等领域,形成了居世界前列的自主创新能力。
“深圳什么最重要?企业家最重要。没有企业家,就没有深圳的今天。”唐杰说,企业家与城市的创新精神是深圳最宝贵的财富。深圳是我国企业家最密集的城市,每8个人就有一个企业家,许多深圳人都有一种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这种现象在其他城市里是很难想象的。
深圳超过千亿元的大型企业有15家,超过百亿元的企业有1000家,超过十亿元的企业有10000家,1亿元的企业在深圳就是小公司。在这样一个结构下,深圳的超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已经构成了一个合理分工的体系。
说到企业创新人才,唐杰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深圳有4个马拉松比赛,一般只要48个小时就能报满3万人。深圳为什么马拉松比赛那么多?一方面跟天气有关,深圳是千万人口大都市里空气质量最好的,所以,就能够不分时候不分季节地进行马拉松比赛。另一方面,深圳有大量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和企业家特别适合跑马拉松,因为企业家是一个最孤独的人群,创新人才也是,创新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挑战,对社会已有认知的一个挑战,只有马拉松这种运动对他们最合适,马拉松比赛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舒缓压力的环境,让他们在运动中不断达到极限,不断突破自我。
深圳是我国创新增长的标志
按照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的公布,全球2014年排在前25位的公司,美国有6家,中国有5家,华为、中兴、腾讯、华星光电、华为终端,这些公司都是深圳的。深圳这几家公司的专利数是8031件,和美国公司的专利总数差了135件。现在的深圳是我国拥有PCT(专利合作协定)专利最多的创新型城市,是最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聚集地。“十二五”期间,深圳在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专利已占全球的1/5,基因测序分析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显示技术等领域,形成了居世界前列的自主创新能力。
创造、创业、创新、创意与金融中心的创造,简称深圳的“五创”,深圳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占广东省的一半,深圳金融业的发展在过去10年,从资本市场的扩张走向了金融体系的扩张。从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来看,中国有上海、香港、深圳和北京4个城市参加全球的金融中心排名,其中深圳位于19~22名之间。
“经济增长来自知识,知识来自人才”。我们要转型,转什么?唐杰说,数字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核心大都市的城市性质与功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未来深圳需要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这是对人才工作的挑战,更是对教育工作的挑战。
唐杰说,每一个城市都是伟大的城市,焦作也是伟大的城市,同时是平凡的城市,经历了很多的挫折。目前深圳存在四个潜在问题,一是创新动能的持续与完成新兴产业对既有优势产业替代仍不十分确定;二是深圳行军的队伍越拉越长,领先产业、领先企业与传统产业、落后企业并存,前面跑得越快,后面脱节越远;三是深圳成本,劳动力与房价快速上升,人口集聚正在成为产业创新的障碍;四是深圳高速成长中积累了大量历史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使深圳的创新增长过程被打断,走向泡沫化,这是日本曾经出现至今仍未复原的经济现象。
深圳发展战略的成功之处
就深圳发展战略的成功之处,唐杰总结出了六点:不断研究城市定位,提升区位优势;高度重视吸引人口,创造城市繁荣;抓住重大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效率;做大蛋糕提升能力,结构优于速度;坚持长期战略定力,遏制污染产业;把握高速低速关系,高增长慢决策。
其中,坚持长期战略定力,遏制污染产业。唐杰举了一个例子,当年中国大火箭项目最早是选择深圳,后来评估发现,这是个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深圳就拒绝了这个项目,当时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一致认为深圳人太傻了。其实从深圳建市的那一天起,深圳就定了一个政策:不搞污染企业,不搞污染行业,不搞重化工。37年,深圳始终如一地坚持了下来。
在转型中,政府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唐杰认为,一是强化法治化与有效市场的形成;二是有为的政府在于能够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三是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开放型科研体系;四是探索打破垄断,鼓励创新的竞争性产业政策;五是探索建立有效的经济转型升级的评价体系。
唐杰说,深圳的改革,没有惊天动地的举措,但是天天总往前走,一点点往前走,局面就不一样。深圳始终坚持政府不干预企业,而是提供公共产品——按市场化方式提供。就这一条,坚持不懈地去做好。这种做法时间长、见效慢,因此许多地方政府就不愿意做。唐杰认为,政府应该坚持不懈地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建设,要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开放型科研体系,打破垄断鼓励创新的竞争性产业政策,建立有效的经济转型升级的评价体系。创新是一种制度、技术、人力资本高度契合的产物,一个好的空间环境,可以让企业创新性地成长。
(本报记者孙军选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