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军
唐杰是典型的学者型官员,对深圳经济转型有着深刻的见解。其中,他所讲的在经济转型中,创新的核心地位以及政府和企业究竟要如何去做的问题,更是引起了学员们的广泛关注。
就记者提出的深圳创新的核心问题,唐杰说,创新有两个主体,一个是企业,企业要通过创新,才能持之以恒地健康发展,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动力和源泉;另一个主体就是政府,政府要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是有风险的,政府提供的这个公共服务平台,就是减少企业创新当中的风险,降低企业的成本。
唐杰认为,政府不要干预企业,政府应该坚持不懈地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建设,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创新是一种制度、技术、人力资本高度契合的产物,一个好的空间环境,可以让企业创新性地成长。
“如今深圳已全面转向深圳创造阶段。深圳正是依靠创新,走出了一条由低向高、渐进快速的产业升级转型之路。深圳发生如此重大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唐杰说。
就把握高速低速关系、高增长慢决策的问题,唐杰说,深圳把握高速低速的关系是比较成功的。在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官员一拍胸脯,建筑就拆了,然后一百天就建成了,在深圳,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深圳的决策非常慢,一个项目会论证研究很久很久,把事情差不多搞透后,才会拍板。成熟了就做,不成熟就不做,保证这项决策不会“翻车”。
唐杰说,他发现很多城市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决策的颠倒反复。今天这个领导说向东,明天那个领导说向西,搞得全市人民无所适从。对此现象,唐杰坦言,其实不怕慢,怕的是决策一旦失误,一旦出错,就改不掉,或者要花很大的代价和很多的时间去推翻重做。深圳做事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做什么事之前,都要先看看香港是怎么做的,然后再看看新加坡和台湾又是怎么做的,如同深圳证券交易所,其实就是香港、新加坡、台湾三个交易所的方案拼起来,符合深圳的实际。
“创新发展与结构调整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我们永远都在路上。”唐杰表示,只有不断探索转型升级的道路,才能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