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温针灸普遍应用于临床,被人们称为中医的诸多绝技之一。日前,记者赶赴市中医院一探究竟。
在市中医院脑病科的治疗室,患者安静地躺在治疗床上,背上插着几根银针,银针上一团絮状的艾绒刚燃烧到一半,烟雾袅袅地飘向空中,空气中散发着浓郁的艾草香气。感受着这种宁静舒适的治疗环境,记者不禁再次感慨,祖国的医学真是博大精深,就这么一个治病过程就让人感到心情愉悦。看着记者陶醉的神情,市中医院脑病科中医治疗师李志强笑着说:“这就是你要采访的温针灸。”
“温针灸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以前怎么没听说过?”听说这就是温针灸,记者在感叹之余,不禁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温针灸,又称温针、针柄灸及烧针柄。最早,温针灸这种方法在《伤寒论》中有记载。但是,对于温针灸的具体使用方法却不详细。后来,到了明代,高武所著的《针灸聚英》及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中对于温针灸记载比较清楚,其中提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用于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之后,温针灸发展到近代,已经改为在针尾上用艾绒或艾条。”李医生认真地解释。
这时,只见患者背部银针上的艾绒已经燃烧完,施针的医生又在上面套上了一小团艾绒。“这是怎么回事?”记者又好奇地问。李医生微笑着解释:“根据患者的病情,一般情况下,要灸上三四壮;艾条,用一两壮就行了。”“再给介绍介绍吧!”。记者请求道。“温针灸的具体过程,就是先在患者身上选好准备施针的腧穴,之后进行消毒。然后,按照针灸的方法,选用合适的毫针进行施针。在针刺得气后,也就是患者有酸麻沉胀的感觉后,将艾绒搓团捻裹到毫针的针柄上,再点燃艾绒施灸。这样可以使热力沿针身传到患者的穴位经脉上,整个过程15~20分钟。另外,患者在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或者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患者都不适合用温针灸。”李医生详细地解说了一番。“这是什么?”记者指着针下面的小纸片问。“哦,这是防止艾绒燃烧后的灰掉下来烧伤皮肤。”李医生说。
记者对这一疗法仍充满好奇,继续追问李医生。“温针灸都能治疗哪些疾病呢?”李医生想了想说:“治疗的病可多了。温针灸是针刺和艾灸的结合体,针对一些虚实寒痹有特效,像风寒湿痹、骨质增生、颈腰腿痛、肩周炎、面瘫、冠心病、胃脘痛、腹痛、腹泻、男性前列腺炎、阳痿、妇科炎症、不孕症等均可治疗。像治疗面瘫,可选用太阳穴、地仓穴、阳白穴、牵正穴、颊车穴、翳风穴、足三里穴的温针灸配合合谷、太冲等穴位治疗,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像肩周炎,就用肩三针的温针灸治疗,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还有男性的前列腺炎,取中极、关元、肾俞的温针灸配合太溪、三阴交等穴位,每日1次,10日为一个疗程。另外,这些年来,我们经过临床研究对比,发现温针灸还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特别是针对颈肩手综合征,这是脑卒中后偏瘫病人出现以肩部水肿疼痛、活动受限、活动时疼痛加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锻炼,延迟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我们采取温针灸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前一段时间,一位60多岁的患者酸痛麻痹数月余。该患者到我们科室就诊后,通过对其手三里、外关、阳池、肩髃等穴位的温针灸后,第二天疼痛症状减轻。又经过两天治疗后,这名患者的病情基本痊愈。
“看来中医的绝技真是不一般啊!”采访结束,记者又感慨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