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祭扫时节,厚葬现象再度引发热议。“死不起”“白色暴利”年年成为热议的公共话题。一边是动辄数万元的墓地,一边是价低却冷清的“绿色丧葬”。专家表示,绿色环保的节地生态葬是整体趋势,移风易俗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胜平王大头:这就是入土为安,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虽然刚刚起步,现在要大范围推广还有一定难度,但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解放,“绿色生态葬”必然是整体趋势。
@刚柔v:实行节地生态葬,公共服务必须跟上,要管好逝者信息,设公祭处,让逝者去之有处,生者吊之有地,只有这样生态葬方能逐步被认同。
@芳心云天:支持“绿色生态葬”,既节约土地资源,又绿色环保,更能减少因资金短缺带来的烦恼。“绿色生态葬”尽管好处多多、功在当代利在后世,但因为人们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时半会儿很难扭转,所以相关部门要大力做好宣传引导工作,群众也应移风易俗积极配合。
@露丝独特:支持!“入土为安”不一定要以“遗体”和“骨灰”的形式实现。“自然葬”令遗体回归自然,也是对传统礼仪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水晶小草:“绿色生态葬”是殡葬改革的趋势,虽然目前还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城市的公墓也有用完的时候,“死不起”是人们经常谈起的话题,而生态葬正是破解“死不起”这个难题较好的方案。随着生态葬环保利民观念的深入,相信有更多的人会选择生态葬,让自己死后与大地、河流、树木、草地融为一体。
@不知潇湘在何处:“绿色生态葬”不仅能节地环保,降低殡葬费用,还别具意义。对于逝者,生者的缅怀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胜过所有奢华的殡葬。
@大风1205:当墓地像商品一样被炒作时,殡葬服务成了市场化模式就已经脱离了事件的本身,倡导“绿色生态葬”还需要大环境的推动。
@小帅哥Peterwang:随着观念的改变,“鲜花祭”“网络祭”“集体公祭”等祭奠形式也越来越多。厚葬的含义并不是葬礼有多隆重、墓地有多大、墓碑有多豪华,而是祭之以礼,以文化为祭,以庄严肃穆的心情为祭,这才是祭祀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对逝者最大的敬意。
@阿七若丹:“绿色丧葬”好方向,奖惩有方大提倡。落叶尚知护花果,做人当比落叶强。莫与子孙争土地,善待后人不厚葬。一片绿茵与花海,耐人寻味好流芳!
【下期话题】
是否远离微信朋友圈
近一年来有这样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刻意与微信朋友圈保持距离,或者认为浪费时间在朋友圈上是不值得的。去年有媒体报道过,朋友圈活跃度下降,逃离微信成为一种趋势。好像一提到朋友圈,都是负面措辞:影响生活质量、让人极度不自律、秀晒炫满天飞、微商代购……但也有人认为,朋友圈的分享会触发愉悦,其本身也是一种真实的生活记录,并提供了朋友间一种低成本的互动方式。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