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杭州是较早倡导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城市,也是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市之一。近年来,该市按照产业融合、城旅融合、主客共享、区域竞合、景区社区化、社区景区化的发展理念,把整个杭州作为一个大景区来统筹谋划建设,优化顶层设计,大力实施“旅游西进”“旅游国际化”“旅游全域化”战略,走出了一条强化融合发展,促进共建共享,推动旅游产业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转型的新路,换来了消费体验更好、产业链条更长、供给方式更新的可喜变化,成了我国全域旅游的样板。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今,杭州变成了真正的“旅游天堂”,成了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地方,旅游业收入跨入全国“两千亿俱乐部”。
“十二五”期间,杭州旅游年均增长15%以上,201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200亿元;2016年杭州接待中外游客1.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72亿元,同比增长16.87%。
去年国庆节黄金周,西湖连续5天蝉联全国最热门景区榜首,日最高峰值人数达23.3万人,G20峰会场馆游、都市夜游、特色小镇游、休闲乡村游成为旅游新热,返程高峰来临,杭州两大火车站日发送旅客达20万人次。
美国《福布斯》杂志说,杭州是“旅游天堂”,到太平洋另一端,去体验杭州的美。
英国《卫报》讲,对国际游客来说,好玩的中国城市很多,但杭州是可持续旅游方面的表率。
这些令外国游客称赞的变化,归功于杭州市坚持推行多年的“还湖于民”政策和“旅游国际化”“旅游全域化”战略的实施,体现了杭州探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成果。
把杭州建成国际化“旅游天堂”
消费体验更好、产业链条更长、供给方式更新,这是中国全域旅游的发展先锋——杭州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新变化。
杭州因西湖而盛名,美丽的西子湖,是全世界旅行者向往的圣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何适应旅游新常态?全域旅游就成为破题的关键之举。
10年前,杭州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全域旅游新概念,确立了把杭州建成一个大景区的战略构想,推动全市旅游产业从景区景点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转型,构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市)县、特色小镇、旅游风情小镇、“慢生活”休闲旅游示范基地、乡村精品民宿等多层级、全域化旅游目的地。该市通过加强资金、土地等要素支持,聚焦“旅游+”,助推传统产业“华丽转身”,推动信息、时尚、健康等产业规模发展。
“还湖于民”“旅游西进”是杭州全域旅游破题的杰作。
杭州旅游以西湖为魂,西湖是杭州旅游的金名片,但当时这里存在很多问题,整个湖岸不畅通,有部队单位、中央部门、省级单位等很多机构各占一块好地方,环湖有许多地段不对老百姓开放。西湖不打通,就很难实现居民与游客共享,让居民与游客有机融合。基于这种认识,该市采取措施,动员部队单位、中央部门和省级单位等机构搬出了西湖,把西湖与“旅游西进”连接在一起。
西湖景区免门票,是该市经营全域旅游的创新举措。13年前,这一开全国旅游景区之先河的创举,成为影响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之一。
西湖边上原有10多处景点,过去都是收门票的,2002年景区门票收入600多万元。2003年,西湖景区在全国率先实行免门票,现在杭州西湖共有71个旅游景点,73%的景点都实现免门票,平时这座城市属于杭州市民,节假日、黄金周外来游客大量进入,这座城市又属于海内外游客。
杭州打出的全域旅游又一张牌,是推出夜游品牌,丰富夜游产品和夜间消费商业,让游客留下来,有更多的消费体验。杭州推出的《印象·西湖》,加上歌舞剧《宋城千古情》,构成了杭州夜游的两大核心品牌,提升了游客留在杭州过夜的吸引力。除了《宋城千古情》和《印象·西湖》,围绕西湖还设计了很多小型的文化演艺,比如东坡剧院的滑稽剧等。
在夜游项目上,杭州按三个时间段精心设计。首先是看演出,这是留住游客的一个很好的理由。看完演出,游人玩兴未尽,怎么办?杭州又为男生、女生打造了酒吧街和女装街。
逛完了酒吧街、女装街,还想玩的游客怎么办?还有KTV、足疗康体、影院等项目。
打造“慢生活”体验,是杭州推广全域旅游的又一法宝,为此,杭州打出了响亮的宣传口号:“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脚步。”与此同时,在城市西部,打造了很多放慢脚步痛快游玩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在全市各地创造了更多的“旅游+”产品,引导更多游客在杭州放慢脚步体验“慢生活”。
游客一慢下来,游历的时间就拉长了,西湖这个没有围墙、全域开放的休闲旅游度假区,既带动了西湖周边游的火爆,又拉动了更多的消费。
“还湖于民”“旅游西进”,西湖景区免门票,带来的海量人流,激活了全域旅游的“一池春水”。2003年,西湖景区免门票,当年损失门票收入1亿元,但是旅游总收入增加100亿元。2016年,杭州旅游总收入突破了2500亿元,有力地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
产业融合,打造美丽经济
或采摘樱桃,或林间嬉戏,或合影留念……每到樱桃熟了的季节,杭州市桐庐县百江镇双坞村的果园里就热闹非凡,那是游客亲近自然的喜悦之声,也是果农喜获丰收的快乐之音。
以前,双坞村有不少农民种樱桃,每公斤才卖十五六块钱,苦于销路不畅,每年收成不足万元。这两年,村里开始发展田园采摘游,樱桃树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双坞村只是杭州成千上万“因旅游而改变”的乡村之一。近年来,杭州各地争相依托茶叶、蜜桃、佛手、杨梅等特色农业基地,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推出农业生态观光游、农耕农事体验游、浪漫赏花游、水果采摘游,形成了“旅游+农业现代化”的新业态。
一产围绕旅游做精,二产围绕旅游转型,三产围绕旅游强功能,综合产业围绕旅游调结构……一个个产业融合的大手笔,描绘出杭州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画卷。
在杭州采访时记者发现,选择“旅游+”便“一棋得力,满盘皆活”的行业和领域不胜枚举:“旅游+林业”,催生出临安大批森林乡宿;“旅游+互联网”,孕育出杭州云栖小镇、梦想乡镇等旅游新热点;“旅游+美丽乡村”,催生出桐庐全域旅游引客来、建德原生态农家游受青睐、淳安乡村游唱“主角”的一个个样板。
余杭区更是把“旅游+”当作推进经济社会整体转型提升的抓手,大胆尝试以旅游业驱动新型农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服务业现代化,探索出以“一业驱四化”夯实全域旅游根基的新路径。去年国庆长假,该区旅游活动丰富,游客络绎不绝,7天长假,全区共接待旅游人数12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87亿元。
全域旅游换来“三大效应”
纵观杭州全域旅游的发展轨迹,主客共享、城旅联动、美誉度提升,是杭州在摸索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三大效应”。
主客共享:杭州西湖有71个旅游景点,73%的景点都实现免门票,平时这座城市属于杭州市民,节假日、黄金周外来游客大量进入,这座城市又属于游客。
城旅联动:发展全域旅游,其实是对整个区域发展要素的整合和环境的优化。近年来,杭州在城市软硬件设施的完善,交通体系、城市绿化、服务水准、商业布局、市民的文明好客、智慧体系建设等多点发力,除了五水共治,还推出了“四边三化”,对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全面进行洁化、绿化、美化;实施了“三改一拆”,对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进行全面改造,拆除各类违法建筑。全市整治33个入城口,城市环境整治提升项目605个,拆除违法广告牌5615块,清理和整合标示、标牌和杆件1.2万处。环境治理打组合拳,“治出”杭州旅游发展的新环境,“化出”杭州旅游发展的新景色,“拆出”杭州旅游发展的新空间,极大地改善了全域生态环境,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誉度提升:杭州这些年大力发展旅游,对这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旅游成了这座城市的金名片。
做活“旅游+”这篇大文章
“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一大核心路径。记者在杭州采访全域旅游时深深地感到,在大众休闲旅游时代,“旅游+”不仅能改变以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的旅游产业结构,更能帮助相关产业提高附加值和知名度,共融共生,以更节约、高效的方式,构建起以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旅游产业结构,推动“小旅游”转向“大旅游”,让全域旅游“大家庭”里有更多新成员、新内涵,实现“处处宜旅游、行行有旅游、时时可旅游”,获得更好的综合效益。
我市发展全域旅游,有基础、有条件,要实现快速发展,就要在做活“旅游+”这篇大文章上下功夫,在推动我市全域旅游空间全覆盖、产业全融合、受众全民化上下功夫,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全省全域旅游的先行区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