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瓮安县境内的北斗山磷矿,形成于距今6亿年前,是全球发现可靠动物化石记录的最早产地,为破解人类始祖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证据。但随着近年来瓮安磷矿开采的不断发展,大量经典的地质剖面已经消失,动物化石被大量破坏。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瓮安县的磷矿挖掉了地球6亿年历史。目前瓮安县已经叫停化石保护点的开采工作,并成立了针对生物群化石保护与开发的领导小组。
(据《北京青年报》)
瓮安古生物化石群保存了迄今全球最古老的动物化石(大约距今6.1亿年前),是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群之一。就化石的精细程度而言,甚至远超常规化石,细胞核都保存了,全世界绝无仅有,挖了,就没有了。近20年来,古生物学家几乎每年都会在一些国际顶尖的科学杂志上报道瓮安化石的新发现。如此重要的一个所在,岂能毁于采矿机械的轰鸣声中,沦为几袋磷肥?
据报道,瓮安的磷矿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亚洲磷仓”,该县60%的财政收入来自磷矿及其附属产业。有网友因此认为,当地也要发展生产、振兴地方经济,古生物化石群对“虚头巴脑”的科学研究来说固然重要,磷矿开采对地方收入来说难道就不举足轻重?事实上,正因瓮安古生物化石群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珍贵自然遗产,它就不仅是瓮安的,而且是中国的,是世界的,是人类的,地方政府和矿业企业不能仅把它当作自己的金山银山。
古生物化石群对人类的科研价值,不是非科研人士能真正懂得的。据科学家介绍,古生物化石为研究动植物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当时的生态环境,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为探索地球上生物的大批死亡、灭绝事件研究,提供罕见的实体;对研究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地球的演变、生物的进化等,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古生物化石群的科研价值绝对高于经济价值、商业价值,绝不可功利视之,为获取短期经济利益而令其毁于一旦。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瓮安矿山“挖掉地球6亿年历史”的做法,在舆论关注后终被及时叫停,并着手实施保护措施,希望这不光是为应对舆论,而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科学研究的长期之策。也期待瓮安的无知与短视之举不在其他地方上演。这些年,一些地方沉积的古生物化石保护现状同样不容乐观,比如在武汉汉阳的锅顶山,遍地的古生物化石是武汉地质巨变的最好见证,2015年却被曝挖得满目疮痍,不知如今保护得如何了?想让古生物化石群给地方增加收入,不妨在建立保护区的基础上发展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