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新媒体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达康书记”刷爆微信朋友圈
上周本报最受关注微新闻公布
“焦作城管”微信公众号 打造城市管理宣传主阵地
焦作地区政务微信排行榜
电竞进亚运,还需提防误导效应
盘算“留学回本”
粉碎“舌尖谣言”需多管齐下
“网络刷客”
本报新媒体中心邀您畅游“中国爱情第一村”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4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粉碎“舌尖谣言”需多管齐下
□江德斌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紫菜是塑料做的”“紫菜嚼不烂别吃了”……今年年初刷爆朋友圈的“塑料紫菜”视频,引发一轮“塑料紫菜”风波。从“速成鸡”“激素鸭”到“浑身是虫的皮皮虾”,“舌尖上的谣言”千变万化、耸人听闻,造谣者乐此不疲,消费者却如入迷阵。专家指出,粉碎“舌尖上的谣言”,需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不能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套路。

  (据《现代金报》)

  各种网络谣言层出不穷,特别是关于食品方面的谣言,更是数不胜数。很多谣言以所谓的“科学论证”“试验视频”等内容佐证,加之言辞夸大,宣称食用后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后果,很容易吸引网友眼球,许多人盲目相信谣言,并成为谣言的传播者。而相反,关于辟谣的文章,虽然也有一定的关注度,却很难达到谣言的传播效果,甚至被部分网友有意无意忽视掉,认为辟谣文章不可靠。

  之所以“舌尖谣言”成为谣言的重灾区,亦有深厚的社会经济土壤。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多发,几乎每个食品细分领域,都有“造假黑幕”“潜规则”,媒体的相关报道数不胜数,每年都有大批食品安全案件被查处,可是假冒伪劣食品依然横行,并未彻底清除。而且,食品造假手段花样不断翻新,令公众叹为观止,只有消费者想不到的,没有奸商做不出来的。

  如此,就给“舌尖谣言”留下了可乘之机,即便很多谣言非常低级、拙劣,用科学常识即可判断真伪,却依然忽悠了大批网友,皆因公众已见识过太多食品造假手段,再离奇、荒诞的谣言,都会令人感觉可能是真的。而且,在被假冒伪劣食品坑害太多次后,为了防范自己不中招,很多人抱着小心为上的心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舌尖谣言”也就下意识倾向于相信了。反正信了不会吃亏,可万一是真的,自己却在食用,岂不是要遭到伤害。

  以往监管部门在打击食品造假方面,亦存在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难以遏制食品安全事件。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公开庇护奸商,为其遮掩造假真相,阻碍新闻报道,不及时澄清事实,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难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因此,政府部门在对“舌尖谣言”进行辟谣时,也存在一定的信任难题,亦造成谣言无法及时消除。

  可见,粉碎“舌尖谣言”需要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手段打击,形成全链条立体式的治理模式。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科学素养,具备最基础的科学常识,能够辨识出低劣、粗浅的谣言;建立网络食品谣言响应机制,及时应对“舌尖谣言”,在第一时间组织专家、科学家公开辟谣,用科学数据、理论揭穿谣言的真面目;政府监管部门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对食品安全事件、“舌尖谣言”采取严厉打击、公开查处等措施,营造一个安全无虞的食品消费环境。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邮箱:jzrbsp@163.com。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