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新媒体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达康书记”刷爆微信朋友圈
上周本报最受关注微新闻公布
“焦作城管”微信公众号 打造城市管理宣传主阵地
焦作地区政务微信排行榜
电竞进亚运,还需提防误导效应
盘算“留学回本”
粉碎“舌尖谣言”需多管齐下
“网络刷客”
本报新媒体中心邀您畅游“中国爱情第一村”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4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话题】
盘算“留学回本”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在美国留学8年,吴凯曾铁了心要留在美国,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国。吴凯说,他希望自己的经历能让那些打算送孩子到国外读书的家长更理性一些。虽然父母从来没要求他找份好工作挣回留学的花费,但吴凯常常在心里盘算着在美国花费的400万元什么时候才能“回本”。“不知何时能回本”的感叹,绝不是吴凯一个人的迷惘。随着留学趋于大众化,关于留学合不合算的思考,势必在相当长时间内困扰着国人。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一更时分:如果把留学当作一项投资,那么,肯定会有成功和失败,到底如何取舍,完全因人而异。不过,有一点必须考虑到,就是要量力而行,根据自身情况决定。留学归来,只要能够发挥能力,体现价值,就已足够。

  @唉妮儿:现在留学方式多、门槛低,“海归”光环不再,就业也不再有优势,所以留学要理性,不要为了留学而留学,条件好的家庭可以把孩子送去国外,经济压力大的还是谨慎为好,以免给孩子带来“回不了本”的心理压力。再说国内高等教育、技能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完全能够满足大众教育需求。

  @龙腾四海112:国外的月亮不比国内圆,出国留学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要盲目跟风。一旦出国留学,就不要去追究能否“回本”。毕竟,所学到的东西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落雪怎无痕: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出国留学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历,人人向往,但也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单纯为出国而出国的想法不足取。

  @王者微小:留学因人而异,要量力而行。衡量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也不是单一的金钱至上,知识技能与人格修为终身受益,这才是应该被看重的地方。

  @水晶小草:花费400万出国留学,对普通家庭而言是难以承受的。随着“海归”逐年增多,如果他们没有过人的技能与学识,其收入并不比国内的大学生高,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到国外留学开阔下视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还是大有益处的,没有必要为“回本”而斤斤计较。

  @奥格了:时下让孩子走出国门,拓宽视野,丰富学识,目的不错,但要看到出国留学所付出的高昂成本,自己的经济能力能否支撑。因此,建议家长和孩子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可一味任性跟风。

  @万里箐空:归国留学生应该正确看待自己出国留学的这段经历,毕竟你比国内同学多了一个走出去的机会,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使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下期话题】

  盲道很“忙”

  近日,一则《60多名残障人士来厦“无障碍”游玩 为温暖厦门点赞》的新闻,触动了人们的心弦。如今交通已经发展成为了横纵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但在街头巷尾,我们还是很少能见到残障人士的身影。是什么挡住了残障人士出行的脚步?一项调查显示,73.2%的受访者在公共场所很少见过残障人士,1%的受访者从未见过。73.1%的受访者直言:盲道“形同虚设”,多出现“断头”、被占用的情况。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