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年来,杭州紧紧抓住举办G20峰会、亚运会和被浙江省列为智慧城市示范试点城市的历史机遇,以推进城市国际化为目标,强力实施“三网融合”“三城三区”和“无线城市”等系列工程,全力破解出行难、停车难、城中村改造难、城市管理难等诸多“城市病”,打造信息时代“智慧杭州”,不仅成为引领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先锋,而且城市管理与创新令世界瞩目,赢得好评如潮。杭州破解“城市病”的“绝活儿”,为我们的城市化管理和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杭州采访时记者发现,智慧城市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大到涵盖金融、政务、医疗、教育的城市一卡通工程,小到商场的“智能停车”系统、公交站牌的实时路况信息。一条河、一个厕所、一个井盖的智能化管理,无不展现出信息时代这座城市国际化的崭新形象。
“智慧交通”使出行不再难
出行难、停车难是城市的通病,杭州破解这些难题有别样的“绝活儿”。
“绝活儿”一:给城市交通装上“大脑”。
杭州云栖小镇核心区,方圆1平方公里范围内,密集分布着34个通信基站。这些基站在无形中编织起一张强大的5G网络,穿行其中的联网车辆,仿佛装上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大脑”,灵敏应对超车、变道、行人避让、公交车停靠等突发状况。
作为全国首批推进“5G车联网”应用示范点之一,目前位于云栖小镇的“5G车联网”一期指挥中心已经建成,发布了全国首款互联网汽车,并正式启用杭州城市数据大脑运营中心。这一“5G车联网”项目,融合了“5G技术”和“千寻北斗”等多项技术,通过大数据来帮助城市思考,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绝活儿”二:汽车“上天入地”,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去年,杭州在主城区建设的停车场(库)以老小区、医院、学校附近为重点,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全市新增35个公共停车场(库)、新增停车泊位4.8万个。
今年,杭州还要新增4.5万个停车泊位,杭州市老小区、学校、医院周边停车“三大难”有望解决。围绕老小区停车难,杭州已经建成三里家园停车楼、清泰立交桥下停车库等53个项目8200多个公共泊位,还将建设杭仪公共停车楼等6个项目1480个停车泊位;围绕学校周边停车难,杭州已建成艮山中学、中北小学地下停车库等14个项目3000多个公共停车泊位;杭州一直把缓解“看病停车难”作为主攻方向之一,已建成市三医院旁的东河8号地下停车库、省肿瘤医院机械式停车库等11个项目1600多个公共泊位。
建停车场钱从哪里来?除政府投资外,还吸纳社会、民间投资建设停车场。去年,杭州主城区滚动推进社会投资额近15亿元,公共停车场建设39个,泊位达10336个。
“绝活儿”三:绿色骑行,解决公交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8年前杭州就在国内城市中率先推出公共自行车出行系统,累计有6.75亿人次骑行,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让世界瞩目。
目前,杭州有3574个服务点、8.41万辆公共自行车。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凭借其“自助操作、智能管理、通租通还、押金保证、超时收费、实时结算”的运作方式,征服了杭州市民和中外游客的心,小红车成为中外游客和杭州市民出行必不可少的城市交通工具,成功融入了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之中。
城中村改造让“天堂”更美
因交易设市,因文明建城。
随着杭州城市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城中村日渐成为一个个“城市孤岛”,违建多、人流密集、安全隐患大、公共设施配套不全等问题突出,给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是提升城市品质亟待破解的“短板”。
杭州城中村改造方法共有两类:拆除重建和综合整治。
对农居建造时间较短、基础配套相对完善、村容村貌较整齐的城中村,采用综合整治方式实施改造。比如,结合“三改一拆”,整治范围内各类落地违建、屋顶违建等违法建筑;结合“五水共治”“交通治堵”等,按照“海绵城市”的相关要求,严格雨、污分流,打通“断头路”和“断头河”,完善路网,沟通河网水系,全面改善绿化、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消防、治安、停车及公交等配套基础设施,加快教育、医疗卫生、公厕等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同时,对房屋立面进行整治,墙体广告等视觉污染全部清除,空调架、晾衣架、防盗窗等外立面构架统一设置,还采用涂装、垂直绿化等多种方式,提升立面的美观度。在综合整治中,为提升环境的品质,城中村内全部实施架空杆线“上改下”工程,并合理配置景观绿化、园林小品、公共照明、文体设施等。
在拆除重建中,杭州采取“大项目带动”“政府主导、政府做地”和撤村建居等创新之举,带来了凤凰涅槃般的蝶变。
大项目带动。该市以“整村推进、不留死角”的整体改造方式为主,通过大项目带动实现“大拆迁、大建设”。全市246个撤村建居试点村中有158个村已依托大项目带动实施或完成改造,占试点村总数的64%。
多渠道筹措资金。杭州抢抓国家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契机,积极争取国开行、农发行棚改专项贷款和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基金支持,并拓宽PPP等项目融资渠道,加大社会化融资力度。
推行代建制。2010年以来,全市共有41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入选拆迁安置房代建单位预选名录,实施代建的拆迁安置房项目达43个,总建筑面积约806万平方米。
推行“共赢模式”。作为杭州主城区的上城区,利用改造与民生改善共赢、改造与品质提升共赢、改造与产业发展共赢的模式,2年时间城中村改造完成土地征迁77万平方米,企业征迁170家,住户安置征迁8800户。
城中村蝶变,让城市变得更美丽。在中河高架下,有一个“烫手”的角落——馒头山。这里地处南宋皇城根下,轻易动不得,却又是主城区最破旧的社区之一,许多居民家中甚至尚未通管道燃气,长年使用煤炉。去年11月,馒头山地区启动综合整治,如今,馒头山上原本零乱的民居已是一色的白墙黛瓦,头顶盘桓交错的电线及电线上晾晒的衣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晾晒杆和过道上方敞亮的天空。在不远处,是新建成的3000多平方米的邻里服务中心,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天然氧吧”——馒头山社区公园。
西湖区西湖街道有个脏乱差的南山村。去年,该街道对南山村范围内的农居点进行环境整治提升后,整个村都变了样。更让村民高兴的是,房子更值钱了,租金也涨了。位于玉皇山路6号名为“庐隐”的民宿酒店,环境雅致,满屋子的小资情调,今年春节刚租出去,第一年28万元,接下来每年要按3%的比例递增。
城中村美丽环境巧变“美丽经济”。环境提升后,休闲精品民宿的新型业态布局产生了农民、环境、产业发展多赢的局面。
绿色杭州,美到细节里
绿色杭州,西湖潋滟,群山环绕,草木青葱,让人流连忘返。
细节美一:“一路一景观”。
之江东路是“杭州第一生态景观大道”,不到10公里的道路,绿化面积达33万平方米,记者行走在这条道路上,简直是在逛植物园。
在滨江新城,类似“一路一景观”的道路随处可见。
细节美二:“一厕一特色”,人性化成为最大亮点。
杭州公厕改造提升工程,人性化贯穿始终。
如厕厕位比例人性化。男女厕位比例1∶1.54,可以避免女厕“堵车”。
如厕环境人性化。在自然通风的基础上,安装了除臭装置,消除了公厕臭味。“清洁公厕”专项行动,使得公厕保洁管理更加及时高效,内外环境更加整齐有序。走近叶青兜路运河公厕,改造提升后的厕所造型设计,像一座古韵悠悠的江南传统民居。
内部设施设备人性化。原先直槽式厕位改造成座、蹲便器和挂壁式小便器,使如厕更具私密性;设置无障碍设施,满足了特殊人群的如厕需求;改造了公厕的水电设施,使公厕用水便利畅通,夜间公厕可以亮灯;更新了卫生设施,使公厕的服务功能更人性化。
杭州公厕改造提升工程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奖领导小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细节美三:管理“智能化”。
作为因水而兴的古城,杭州古井众多。该市对每一口古井进行了清淤、修缮,管理实现智能化,发生雨污水混流、污水满溢、井盖移动等情况都会向后台发送报警信息,每一口古井都有“井长”,监督日常使用、养护和检测,焕发生机后的古井,构成一幅独特的市井风情画卷。
“智能化”是杭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互联网创新重点城市在探索城市治理中呈现的特点。
在上城区,每一条河道均有高清监控,河水异物漂浮和流速、水位均在实时监控下。已监测处理了60起违章洗涤等情况。公厕等城市设施均添加“电子标签”,如发生设施被盗、水电异常就会通过无线网络反馈到指挥平台。垃圾房也使用互联网云计算系统,实现垃圾分类智能投放,试点小区正确投放比例由75%提高至95%。每一位城管队员、每一辆执法车辆都智能定位,在后台大屏幕上可以看到行动轨迹和即时画面,全区550名环卫工人都佩戴智能手环,具备实时定位、紧急呼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