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焦 娇
眼前的卢泰斌,像个学者,文质彬彬,声音富有磁性,温醇雄厚。那双若有所思的眼睛,让人从直觉上判断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经历丰富的人。
卢泰斌,生于1978年,是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漫画家协会副秘书长、省动漫产业协会理事、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市漫画研究会副会长,现为解放区新庄小学美术教师。
4月11日,在卢泰斌的漫画工作室,记者采访到了他。
很多孩子都喜欢画画,卢泰斌也不例外。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父母都是教师,并且父亲还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家。“虽然父亲一直想让我往书法上发展,但我就是喜欢画画。”卢泰斌说,“仿佛只有绘画,才能把我天马行空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12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卢泰斌注意到家中挂着的挂历,那是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画的一幅骏马图,无论是奔马、立马,还是走马、饮马、群马,都充满着生命力,就这么一看,卢泰斌的目光就再也移不开了。“那时,我还不知道徐悲鸿是谁,只知道能把马画得如此传神、不羁的必是大家,我临摹他画的马,一定没问题。”就这样,在少年卢泰斌的心中,绘画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
初中毕业后,一心想继续学习绘画的卢泰斌考入焦作师范学校美术专业,系统学习绘画理论和技巧,真正走上了绘画之路。
在焦作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卢泰斌担任校刊的美术编辑,除了设计校刊的封面、封底之外,还需要画一些插图。卢泰斌说:“把校园里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用图画表现出来,无疑是最好的插图,漫画最合适不过了。”此后,他便与漫画结缘,且一发不可收拾。
1997年,毕业后的卢泰斌到新庄小学当了一名美术教师。在这里,每天接触的都是小孩子,每天发生的事情也是新鲜而有趣的,为卢泰斌的校园漫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画得多了,他开始尝试向报纸杂志投稿,但始终没有回音。“我是不是不适合画漫画?”多少次,他在心里问自己。然而,已深深痴迷漫画的卢泰斌不想放弃。
一年后,终于,《辽宁青年》刊载了他创作的一幅校园漫画。“路子对了!”卢泰斌坦言,“这一年的坚持,证明了我当初的想法是对的,也坚定了我继续画下去的信心。”
2015年,卢泰斌发现诸如《漫画世界》《漫迷》这样曾经很火爆的漫画杂志很多都停刊。“这些杂志的停刊,让我明白单纯的漫画创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漫画也需要注入新的活力。”
有着深厚国画功底的卢泰斌找到了一个新路子,那就是水墨漫画。见记者面露困惑之色,他说:“所谓水墨漫画,即构思上具有漫画的特点,但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巧,将二者完美巧妙地结合起来,更具思想性和观赏性,也更能使漫画民族化。”
“漫画与小品、相声一样都是使用夸张幽默的艺术手法,打破国与国、语言与语言之间的界限,让观者开怀一笑后,还能有所悟、有所得。”卢泰斌指着他的一幅水墨漫画作品《入迷》说,“这里面的钟馗在拿着手机时,一改往日的横眉立目,变得喜笑颜开,似乎忘记打鬼驱邪才是他的工作,这也是在警示世人,不能一味依赖手机,忘记自己本来的职责。”
对卢泰斌而言,他笔下通常没有辛辣的讽刺和尖锐的批评,大都是温馨的笑意和善意的嘲弄。“我的目标就是把快乐通过漫画传递出去,给人们紧张的生活增添一抹笑意。”
幽默大师林语堂说过:“人必有痴,而后有成。”
20多年来,卢泰斌对漫画的痴迷结出了累累硕果。2009年,漫画作品《古诗新编》获得“国策杯”全国人口漫画大赛二等奖;2010年,漫画作品《曹冲无计》获得全国水环境保护与节水宣传画创意大赛二等奖;2013年,漫画作品《大圣无奈》获得微漫公益环保漫画大赛一等奖;2014年,漫画作品《马都不认识也敢说自己是伯乐》入选河南省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
历尽繁华,卢泰斌的心反而更静了。
“艺无止境,技法与思想达到完美的统一,才是画漫画的最高境界,我离此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因此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断进步,画出更多更好的漫画。”
下图为卢泰斌在画漫画。
本报记者 焦 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