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世纪初我市挖掘开发绞胎瓷旅游产品项目的攻坚带头人到自成一派的中国绞胎瓷艺术大师,有着“中国绞胎瓷艺术奠基人”之称的杨峡,无疑是焦作绞胎瓷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规模小,无法集聚产业效应;缺人才,难以提升艺术品质。如今,我市绞胎瓷产业的发展正处瓶颈期,作为先行者,杨峡有何见解?
多年来,杨峡的作品获奖无数,其代表作《万众一心》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佳工艺奖”,《绞胎瓷韵系列之三角花器》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瓷韵·四方花器》入编人民美术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另有多件绞胎瓷作品被各大博物馆收藏。
然而,风头正劲时,杨峡却“消失”了!焦作绞胎瓷产业该如何发展?带着问题,他多次到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山东淄博、广东潮州、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等全国知名陶瓷产业发展基地考察。
在景德镇,他看到了陶艺大师们精湛的拉坯技艺;在宜兴,他尝试着将绞胎瓷编花装饰工艺运用到紫砂茶具制作上,并取得成功;在唐山、潮州,他看到诸多知名瓷器上美轮美奂的彩绘,深刻地感受到了陶瓷产业的巨大潜力。经过一番对比,他得出一个答案:人才,人才,还是人才。
焦作绞胎瓷产业的发展需要补给大批的彩绘人才、设计人才、营销人才等,焦作应以更加包容、开放的文化态度展示“中国绞胎瓷之都”(2015年年初,修武被授予“中国绞胎瓷之都”荣誉)的魅力,以此推动这个产业发展。
两年前,在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杨峡成立了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绞胎瓷大师工作室,并以此为基地,广纳美术人才,将陶瓷彩绘工艺充分运用到绞胎瓷艺术中来,将绞胎瓷艺术与宜兴紫砂、东北松花石、景德镇陶瓷等陶瓷艺术相结合,创造了一批标新立异的作品。
与此同时,他与中站西张庄陶瓷厂、当阳峪同和盛陶瓷厂、江苏宜兴彩泥窑等企业合作,各取所长,联手生产,并与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师生合作,通过商务网络营销产品,最终形成了产、学、研、销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
两年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绞胎瓷大师工作室既是杨峡的工作室,又是焦作绞胎瓷产业发展的微型实验室。
4月20日,杨峡带领记者参观了他的工作室。
在这里,记者看到展柜里摆放着造型各异的茶具,这些茶具的材质并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点,它们被绘上了或清雅,或浓烈,或古朴,或时尚的图案。
杨峡说:“将陶瓷彩绘工艺运用到绞胎瓷制作上,是我近几年来研究的课题。目前,绞胎瓷釉下彩绘工艺已经成为工作室的特色,或将成为我市绞胎瓷产业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杨峡进一步解释,陶瓷彩绘能提升一件陶瓷作品的艺术品位,在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山东淄博、广东潮州、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等全国知名陶瓷产业发展地均有一批优秀的陶瓷彩绘队伍,而我省陶瓷彩绘队伍力量薄弱,我市则为空白。
在不断的考察中,一件事情令杨峡再次看到了焦作绞胎瓷产业发展的短板。
2013年,杨峡受朋友之邀到江苏宜兴考察。期间,他将绞胎瓷的编花装饰工艺与宜兴紫砂茶具制作工艺相结合,形成了绞胎编花紫砂工艺。随后,当地知名的吕窑、孔窑的传承人便登门求教,这不免让杨峡有些吃惊。因为吕窑与孔窑在全国陶瓷界知名度很高,它们的传承人能登门求教,一方面说明了绞胎编花工艺的魅力,另一方面说明了宜兴紫砂文化的包容度、开放度之高。目前,绞胎编花紫砂工艺已在宜兴成为潮流。
杨峡说:“包括绞胎编花工艺在内,绘画、雕塑、刻瓷等装饰工艺都可以运用到绞胎瓷制作上来。绞胎瓷的发展如果不走综合装饰的道路,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就会步入死胡同。”
杨峡所说的综合装饰不仅仅指装饰工艺,还指不同材质的组合。在杨峡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一套别致的茶具,东北松花石的茶盘,绞胎紫砂壶,几只绞胎龙茶宠,这看上去浑然天成。杨峡说:“中国传统文化各具特色又相融相通,焦作绞胎瓷文化作为其中一项,完全可以借力起飞。”
的确如此,自本世纪初,焦作绞胎瓷产业起步发展以来,绞胎瓷便以与众不同的制作工艺吸引了无数陶瓷爱好者的目光,它的艺术魅力在全国绝无仅有。
杨峡说:“经常有人问我,焦作绞胎瓷产业发展的短板在哪里?我说,我们的短板就是没有更多好的产品。然而,不管是在绞胎瓷制作过程中加入陶瓷彩绘工艺,还是借他山之石提升绞胎瓷魅力指数,都是试图向市场呈现更好的绞胎瓷作品。不过话说一万遍,完成这些任务要靠优秀的人才。”
杨峡说,在优秀人才的获得方面,艺术大师进高校培养接班人是一种途径,政府力推专业人才计划是一种途径,去民间深挖工艺人才也是一种途径。在信息社会,不能简单地将焦作绞胎瓷产业作为传统文化产业培养,要通过人才核心竞争力使其转换成高精尖文化产业。
杨峡指着展柜里的多件茶具告诉记者:“这是我儿子杨帆做的,是不是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在这些作品面前,我的一些作品从美术设计上来讲已经停留在固定的框架内了,而年轻人的思维是跳跃的,他们是焦作绞胎瓷产业发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