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澎湃新闻进行了个小调查,采访了一些人,请他们谈谈在阅读经历里,读过篇幅最长的一本书是什么?为什么会挑战“大部头”作品?在许多人喜欢使用手机阅读的时代,长阅读还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吗?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胜平王大头:如果我们无法行万里路,就努力去读万卷书。在这个快速变革的网络时代,人们尤其需要通过阅读培养自己的定力和品格,在“利益丛林”中寻找内心的清泉。在越来越多阅读者成为浅尝辄止的“知道分子”时,我们更应该尝试做一个深度阅读、善于思考的读书人。
@苏懿谅谅谅:“快时代”需要“慢思考”,长阅读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这种思维能力,在网络阅读盛行的今天,静下心来进行长阅读十分必要。
@露丝独特:只有通过长阅读才能完整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才能体会书中的情感,我们应该摒弃浮躁之风,不要寻求读书的捷径,而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充分吸收一本书的精神营养。
@江苏日月江南:我认为,长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有助于阅读者进行思考、分析,并将书中思想上升到理论高度,如果碎片化阅读过多,就会让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卯日星官957:读书,不在于介质,而在于坚持。碎片化阅读,是快节奏生活的产物。手机阅读其实只是改变了阅读的载体,并没有改变读书的本质。积少成多同样能达到长阅读的效果。
@z531312762:无论是长阅读还是碎片化阅读,体现的都是人们对阅读的喜爱。对于长文章,我们可以慢读细品;对于短文章,我们可以随时用手机看。
@上海张祖健:当代人并不缺阅读,而是缺关于阅读的交流和体会。
@吉林李凤高: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挤,总会有时间。在工作之余,放下手机,潜心阅读一本好书,你会听到内心的呼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需要这种阅读体验。
@深海林森景幽幽:新时代需要新的阅读方式,长阅读不是没有市场,但更多人还是青睐那些短小精悍的作品。
@东山谢氏:读纸质书也好,读电子书也罢,都是读书。笔者认为,读书不必拘泥于何种形式。读多少本书,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也不能以此评价国民素质的高低,关键要看我们读了什么书,怎样读书,从书中得到了什么。
【下期话题】
无人传承的“打火夹”
《成都商报》近日报道,最近一段理发师火钳烫发的视频火了,视频的主角是74岁的理发师王维美。一把烧红的火钳,在水中浸一下,然后在头发上翻滚。这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很流行的一种烫发方式——“打火夹”。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金石镇,王维美还坚守着这门传统手艺,生意仍然红火,前来“打火夹”烫发的人络绎不绝。让老人有所担忧的是,这门技术无人继承,即将消失。王维美的生意仍然红火,说明“打火夹”手艺仍然有市场,而遗憾的是,这门传统手艺如今却无人继承,即将消失,对于两者之间的矛盾,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麻 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