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突然刷爆朋友圈,并在微信端迅速收获“10万+”的阅读量。文章作者范雨素是一位农民工,她在文中记叙了自己及家庭十几年来的经历。有网友评论称:“没有激烈言辞,甚至没有突出的感情色彩,作者是自己人生的亲历者,也是周围人人生的记录者。大社会,小人物,跃然纸上。”
(据《北京青年报》)
《我是范雨素》突然走红,似乎有些让人匪夷所思。范雨素来自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今年44岁,初中文化程度,在北京做家政女工。“网红”有很多,但对于一个普通家政女工而言,这样的“草根”居然能以文学而走红,可以说是个奇迹。
其实,这并非偶然。范雨素曾遍读上世纪80年代在她所在村子里能找到的小说和文学杂志,然后她“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这也让她的写作有了坚实的根底。当然,关键更在于,尽管都说文学在今天成了一种稀缺品,于“熙熙皆为利来,攘攘皆为利往”的喧嚣之中,多少人心态浮躁得已不屑于翻动一张书页,但范雨素始终没有放弃文学的梦想,这于当今实在难得。
也正因为这分执着,逼仄的生活空间里,照样有梦想的位置。一首老歌里唱道,“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我是范雨素》无疑为我们演绎了梦想的魅力。正因为无论生活空间怎样逼仄,我们都要给梦想一个位置,一个家政女工的生活,有了让无数人都自愧不如的充实和品位。
毋庸讳言,在功利、现实、务实、短视的当下,人们已习惯于向现实妥协,向梦想告别,尤其是文学梦想,更成了奢侈品,心浮气躁、娱乐至上,已成为社会思潮。于是,很多人浑浑噩噩,平庸浅薄,怎会有改变生活的激情和勇气?
当然,范雨素对梦想的追求,绝不是以出名为目标,当她被人问到“文章走红会改变你以后的生活吗”?范雨素说:“我不相信它会有什么改变,我年龄大了,没有什么痴心妄想了,我习惯了靠苦力谋生,而且对劳动并不惧怕。”我想,正是这样摒弃功利性的写作,才能表达真情,才有打动人的力量,而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也是《我是范雨素》走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