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劳动者的节日。与此同时,一种“机器人劳动者”正日益引发社会关注。工信部官网显示:浙江率先推进“机器换人”,计划自2013年起5年间,每年实施5000个“机器换人”项目,实现5000亿元“机器换人”投资。浙江省经信委副主任凌云称,该项目至2015年已累计减少普通劳动工人近200万人;安徽正抓紧推进“‘机器换人’十百千工程”;广东、山东等地则都在自身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大力推动“机器换人”,已有不少人工岗位被机器人劳动力替代。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刚柔v:上岗与下岗,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科技的高速发展,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类的劳作了,忧的是机器人的大量上岗,许多人会失去工作机会,给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造成影响,从而滋生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在设置机器人岗位时,尽量不要与人抢位,让它们从事人所不及的工作,这样人机和谐,社会才会和谐。
@胜平王大头:“机器换人”不是不需要人,我们现在缺的恰恰是人,缺的是技术型的人才、技术型的技工和技术型的工程师。“机器换人”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长期共同努力。
@芳心云天:“机器换人”是高科技、高效率的发展趋势,既减少了人工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增加了高科技成分在里面,还能解决“高危难”的操作难题,降低风险。在支持的同时,也希望“机器换人”换掉的是人们面临的危险系数,换来的是更大的利益回报,让人从中受益,而不是让机器人与劳动者争抢“饭碗”。
@平凡丑人:“机器换人”是世界工业革命史上的必然发展趋势,若不想让机器人把自己换掉,就要全面发展自己的本领,掌握更多的知识。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出状元,只有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方能立足站稳,要想不下岗,首先要能胜任,才能走得更远。
@江苏日月江南:在人口红利日渐减少的情况下,“机器换人”是一种趋势,也是企业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但机器人换掉的岗位,大都是可以替代的流水线上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岗位,对于需要高技能素质的岗位来说,机器人还是难以取代的。
@zi色feng铃:“机器换人”,科技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力,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人与机器不存在岗位竞争,结余更多的劳力可以投入更有效的生产。
@阿七若丹:“机器换人”是否真的算作一种进步,要从那些被迫下岗失业人们的生活是否受到影响来评判,人类社会的真正进步应该是人性化的进步。
@云盅慢步:“机器换人”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那些被机器人替换下来的劳动者,大都缺乏一技之长,这倒逼那些安于现状的人们提高个人素质。拥抱“机器换人”,迎接智能化社会的到来,才是我们应有的理性的态度。
【下期话题】
点滴善意
微博网友“kimiamber”4月28日随手发的一条微博,在不到4天内转发量超过1.3万次,点赞超过1.8万次,评论近4000条。微博内容是这位网友亲历一幕,当天这位网友在街边买奶茶时,一名环卫工前来,希望购买最便宜的冰饮。店里最便宜的中杯冰柠檬茶也要6元一杯,最后店员谎称打5折,售出一份4元钱的大杯冰饮。微博发出后,很多网友认为这种做法比免费赠送更贴心,上百人在微博下分享自己感受到的点滴善意。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