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药包,就能起到温阳补肾、健脾养胃、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舒经通络、驱寒祛湿、养心安神等多种功效,可谓神奇之至。昨日,记者到市中医院内六科采访,现场看看这种被称为中药热奄包的传统治疗方法。
来到内六科,听说记者要了解中药热奄包,护士长专门安排副护士长杨娜演示热奄包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只见杨娜首先取出一个比A4纸小,用白色无纺布做的小包,然后将患者从药房取回的中药和粗盐放到里面,用胶布粘好封口,来回晃了几下,将里面的中药与粗盐混合均匀,放在微波炉里加热。杨娜解释称:“根据药量,药包一般加热40秒左右即可,加热的时候,一定不要离开。加热完一面后,再反过来加热另一面。”很快,一个热乎乎的中药热奄包就制作完成了。随后,记者随着杨娜来到了病房,将它送到了患者的手中。一看到热奄包,这位患者高兴地笑了,并对护士说:“这个小包包可真是好,贴心又暖胃,我可是离不了。”杨娜告诉记者,这位患者是五一节前因急性胃痛住院,刚来的时候,肚子痛得直不起腰,经过检查,医生给患者制定了一系列治疗措施,特别是在使用了中药热奄包之后,患者的胃痛得到了明显缓解。现在,患者已经明显好转。但是,他还是特别愿意继续接受这种治疗方法。看到一个小小的药包这么受患者青睐,记者决定找医生再详细问问。
来到内六科门诊,记者找到正在坐诊的主治中医师赵秋升。与记者多次打过交道的赵医生听说要采写中药热奄包,很是开心。他认真地说:“中药热奄包这个词很多人听起来比较陌生。其实,中药热奄包又称中药热敷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内经》中所述‘熨’法,就是指的热敷法。将加热好的中药包置于身体的患病部位或是身体的某一个特定位置(如穴位上),通过奄包的热蒸气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利用其药效和温度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驱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在临床治疗中效果如何?”记者进一步问道。
听了记者的问题,赵医生拿起桌上刚刚开好的一个药方对记者说:“你看,这是一个肝硬化腹水病人,肚胀是一个明显症状,中医称为‘鼓胀’。给他使用了砂仁、厚朴、槟榔等用以行气为主的中药制成热奄包后,效果明显,再加上其他治疗方法,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还有刚才你提到的那个胃痛患者,给他使用了厚朴、吴茱萸、木香、肉桂等中药制成的热奄包,效果不错。另外,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医生还可以使用健脾养胃的热奄包,治疗胃脘疼痛、腹痛腹泻、胃肠痉挛、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便秘、腹胀疼痛等症状;用疏肝解郁的热奄包,治疗急躁易怒、胸闷、腹胀、嗳气呃逆、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肝郁气滞症状;用温阳补肾的热奄包,主要治疗阳虚型腰痛、腰肢酸软、腰背冰凉、腰椎间盘突出症;用滋补肝肾的热奄包,治疗失眠多梦、腹痛腹泻、畏寒怕冷、性功能下降、耳鸣、多汗、便秘和精神疲倦等症状。”
“那为什么要用粗盐呢?”记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赵医生笑着说:“其实,粗盐性质平和,介于寒凉和温热之间,属于平性食物,寒凉和热性症状的患者都可以使用。还有,粗盐味咸,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的作用。因此,它本身就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再者,粗盐能保存热量,使热奄包的热性和药性缓慢释放,并且能反复加热。”
最后,赵医生特别提醒,虽然中药热奄包应用广泛,但是,孕妇腹部及腰骶部禁用以及严重的糖尿病、截瘫、偏瘫、脊髓空洞等感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对药物过敏的患者,出现皮肤溃疡、不明肿块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都在禁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