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节日都有相应的谈论话题,在儿童节谈教育,在重阳节谈敬老,在妇女节谈女权,在刚刚过去的青年节人们谈了些什么呢?结果有点出人意料,近年来,人们大谈特谈的,居然是青年人的暮气沉沉和未老先衰。
80后感叹“老年危机”,90后感叹“人到中年”,说是联合国有个界定,15~24岁才算青年。可按照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如果不出意外事故,在我们这代人中,很多人都能活到100岁。如此看来,二三十岁的年纪,人生的太阳才刚刚升起。
年轻最大的好处是,无论做什么都是对的,什么都不做才是错的;只要你敢于去做,而且是走正路,不搞违法犯罪的勾当,就算失败了,也有的是机会从头再来。而一旦我们有了家庭和孩子,从心态上来说,确实会大不一样,做事情难免瞻前顾后。
慢慢地,孩子教育问题会成为家庭中心,很多人为此不得不逃离北上广深,宁愿选择稳守单位工资,哪怕食之无味,也不敢割舍重来。不敢辞职,不敢放下,不敢离开,不敢去一个新的城市,甚至不敢在不限购的时候贷款买套房。
人只有在失去青春的时候,才会感到青春的美好,而很多人正肆意浪费青春年华,在暮气沉沉中备受煎熬。很多时候,身在其中总不及置身事外看得清楚,很多人就像站在仓鼠的跑轮上,只顾低头往前冲,并不知道飞奔的意义何在、目的地在何方。当我们走的路多了,回过头看,才发现像仓鼠一样的那个家伙好傻。
相比学生年代为考试焦虑,年轻人初入社会时肯定会有更大的茫然。完全没准备好,屁股上就被人踢了一脚,踉跄着站住了,发现完全是另一套游戏规则。远去的学生时代开始变得越来越美,当下的社会生活开始变得越来越糟,讨厌的老板、复杂的人际、矫情的同事、不够花的工资……调出手机上的计算器,左算右算,以当下的存钱速度,这辈子都买不起房,没时间也没钱谈恋爱,甚至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
想太多而又行动太少,青春暮气因此发酵。抱怨是最坏的情绪,它不仅让人变得暮气,甚至不由自主地放弃挣扎与拼搏。其实,生活是会变的,你用今天的计算器算不出明天的美好。很少人一出生就大富大贵,同样,很少人一生会穷困潦倒,人生的路通向何方,“事在人为”能起很大作用。我们总是习惯高估自己短期可以做到的,因此失望焦虑;我们又习惯严重低估自己长期可以做到的,因此早早放弃。
对任何一代年轻人来说,他们所处的时代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关键是,我们要像塞缪尔·厄尔曼在《青春》里写的那样:年轻人心中要有一根天线,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与希望、勇气与力量;一旦天线下降,就会自暴自弃,年轻人也如垂垂老朽;只要天线挺立,捕捉乐观信号,即使我们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