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心怀感恩 回馈社会
省民政厅调研组莅焦
图片新闻
我市将加大重点监控企业排放口 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工作
市政协调研组调研 我市公园游园建设与管理工作
焦作市“电代煤”“气代煤”日报工程进度台账
搬迁通告
利用“加减乘除”法做好户政工作
桑园村“变脸记”
争先进位 跨越发展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5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桑园村“变脸记”

作者:本报记者 赵 娟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在焦作市西北部,距离市区约20公里的太行山间,坐落着一个安静的小山村——中站区龙翔街道桑园村。多年来由于这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这个村庄几近荒废。然而,全市“四帮四扶”活动安排市供销社驻村工作队进驻村子后,这个曾经几乎被人遗忘的小山村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基础设施缺乏、村民生活不便、缺少经济来源,这便是桑园村日渐衰落的症结所在。十几年来,村民们走的走、搬的搬,原先几百人的村子,现在只剩下126人。如何改变这些现状,让现有村民留得住,是驻村扶贫工作组的工作重点。“工作组驻村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我们发现桑园村的优势也很显著,毗邻焦作林场、龙翔山景区和水库大坝,远离污染、空气清新,属于天然氧吧,很适合发展旅游业。而要实现村庄发展,首先要治理村容村貌,配备便民基础设施。”市供销社驻中站区桑园村第一书记乔伟说。

  于是从2015年9月开始,市供销社驻村工作队便开展一系列精准扶贫工作。硬化村里主要道路,架设太阳能路灯,建立医疗卫生室、老年休息室、村级便民服务社……几十年未变的小山村在不到两年间有了大变样。

  近日,记者走进桑园村,看到宽阔平整的混凝土村道从村头延伸到村尾;15盏太阳能路灯笔直地矗立在路边;村里平坦空地上安装了多种健身器材……“这是老年休息室。以前,村子里没有娱乐项目,村民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来看看电视,一般八点多就睡觉了。现在,大伙都会到这里下下象棋、跳棋,打打扑克,娱乐一番。”桑园村党支部书记许为民一边走一边介绍,“这是医疗卫生室,现在有专门的村医驻村服务,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医问题,也增强了村民的疾病预防意识。”

  走进位于村中央的便民服务社,记者看到油、盐、酱、醋等日常用品摆放整齐,均以低于市场价销售。“村民们下山进趟城很不容易,开车来回需要一个多小时,所以我们供销社投资十多万元建立了这个村级便民服务社,销售生产和生活必需品。这个服务社可以说是沟通山上、山下的联络站,村民既能在这里买到生活必需品,收获的土特产也能通过服务社人员带到山下售卖。”乔伟说。

  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如何因地制宜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成为扶贫工作组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经过多次努力,我们去年已与佰利联公司签订租地协议,开发建设龙翔山风景区,每年可以给村里增加8万元的集体收入。同时,鼓励村民种植连翘800亩,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乔伟说。

  2016年10月,驻村工作队邀请我市农科院农业专家实地考察,探讨桑园村种植经济作物的可行性。最后农业专家根据地理、降水等多方面因素,提出发展采摘园的建议。如今,一期投资70余万元的种植采摘园项目已经上马,村前梯田上,开春栽下的葡萄、桑葚等果树幼苗已经成活,在村民精心管理下,正茁壮成长。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优势,将村里的连翘茶、小米、土鸡蛋等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在供销e家电商平台上销售,让村庄通过网络与外界联通,进一步拓宽桑园特色农产品销路,服务村民增收致富。此外,考虑到村民至今仍然靠天吃水,所以我们计划与龙翔山景区协商,通过架设管道,将水库的水逐级提灌输送到山上,彻底解决村民的吃水难题。相信今后村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市供销社主任孙长松信心满满地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